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弱宋铁血郎 > 第20章 二征日本

第20章 二征日本(1 / 2)

至元十八年(1281年),大都的紫宸殿内,金兽吞吐着袅袅龙涎香。

忽必烈高踞御座,目光如鹰隼般扫过阶下肃立的文武重臣。

年节刚过,大都的空气里还残留着爆竹的硝磺味,但朝堂之上,已是一片肃杀。

他手中捏着一份来自保定府的奏章,指节在光滑象牙轴柄上,轻轻的敲击。

张珪,张弘范的儿子……

这份奏章的内容,着实让他有些意外,又隐隐透着一丝满意。

“张珪所请之事。”忽必烈浑厚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打破了沉寂。

他将奏章随意地抛给侍立一旁的内侍,“诸卿议一议吧。” 内侍恭敬地捧着奏章,走下台阶,让群臣传阅。

内容很快了然:张珪恳请为亡父张弘范,按礼法守孝丁忧,满二十七个月,以全人子孝道。同时,谦卑地提及长子张景武年岁渐长,希望能蒙天恩,在大都谋个差事,历练一番。

至于何时承袭淮阳王爵位并奉调入朝之事,奏章中只字未提。

右丞相伯颜,远在漠北,处理海都的叛乱。

朝堂之上左丞相阿剌罕,作为蒙古贵胄的顶尖代表,对陛下欲将如此显赫的王爵早早授予一个汉人军侯之子,本就心存芥蒂。

汉人世侯手握兵权,盘踞地方,天然与他们这些黄金家族的核心重臣隔着一层。

如今这张珪倒算识趣,主动按汉人礼法要求守孝,等于主动退出了权力核心至少一年有余。

所求不过是为儿子求个大都小官,在阿剌罕看来,这简直是懂事得不能再懂事,谦卑得不能再谦卑了。

若连这点要求都驳回,反倒显得他们蒙古人小肚鸡肠,不通情理,更可能激起汉臣群体的不满。

“陛下。”阿刺罕出列,声音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张珪恪守孝道,乃人伦大义,其情可悯,其志可嘉。为其子求一职以安其心,亦是慈父常情。臣以为,此请合乎礼法人情,应予恩准。”

掌管帝国财赋的平章政事阿合马,眼皮都懒得抬一下。

色目人出身的他,心思全在如何为陛下(以及自己)聚敛更多的财富上。

这种汉人世侯的爵位承袭、守孝丁忧之类的虚务,在他看来远不如一纸税单或一笔盐引来得实在。

他安静地立在原地,仿佛殿中的议论与他无关,只是袍袖下手指习惯性地捻动着袖中一枚温润的玉算珠。

“陛下!”中书左丞张文谦的声音带着明显的热忱响起。

作为朝中汉臣领袖之一,他对张弘范、张珪这等手握实权、地位崇高的汉人军侯,素来抱有亲近拉拢之意。

张家主动守礼尽孝,更让他觉得脸上有光,这正是彰显汉家礼义、在陛

他上前一步,声音洪亮:“张珪将军忠孝两全,实为臣子楷模!其子虽年幼,然虎父无犬子,陛下施恩,赐一官职令其历练,既能慰功臣之心,亦足显陛下仁德体恤,泽被臣下。臣恳请陛下恩准,择一良职予张景武,使张家感沐天恩!”

张文谦的发言,掷地有声,代表了朝中汉臣的普遍意愿。

一时间,附议之声渐起。

忽必烈端坐御座,将阶下众臣的反应尽收眼底。

蒙古重臣的默许,色目权臣的无谓,汉人领袖的力挺……

一切都如他所料,甚至比他预想的还要顺利。

这张珪,倒是会做人。

主动守孝,避开了可能的朝堂风波,替子求官,姿态放得极低,既显得顾家,又给了自己施恩的机会,还让各方都挑不出错处。

这份知情识趣的体恤,让忽必烈心中对这位军侯的评价,不由得又高了几分。

“嗯。” 忽必烈微微颔首,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张珪纯孝,朕心甚慰。其子张景武……着吏部、兵部会同商议,于大都择一妥当职缺,报朕定夺。守孝之事,准其所请。”

金口玉言,一锤定音。

张珪的请求,在波澜不惊中获得了最圆满的结果,侍立在侧的怯薛执笔官迅速记下旨意。

处理完这桩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的事情,紫宸殿内的空气仿佛也为之一清。

忽必烈身体微微前倾,雄视的目光扫过阶下,一股开疆拓土的铁血气息瞬间取代了方才的君臣温情。

他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如闷雷滚过殿宇,敲在每一位大臣的心头:

“张珪丁忧之请,准其所奏。诸卿,今日朝议当议我大元开年第一征——日本!”

日本,这两个字一出,殿内气氛陡然凝重肃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