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腾蛟的回信,经过一番周折,送到了武昌洪承畴的案头。
洪承畴仔细阅罢,脸上看不出喜怒,只是将那信纸轻轻放下,手指在“尽力设法”四个字上点了点。
“老狐狸……”他低声自语,语气中带着一丝了然,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讽。
他太了解何腾蛟了,此人能力是有的,否则也不可能在湖广、两广之地经营起一番局面,但格局有限,私心颇重,缺乏决断天下的魄力。
所谓的“尽力设法”,不过是拖延之词,既不想立刻得罪自己,又不敢明目张胆地资敌,更舍不得可能到手的利益。
洪承畴就不信,伍家赚得的钱财,中,没有他何腾蛟的一份?
“督师,何腾蛟如此敷衍,是否要施加些压力?”下首一名幕僚试探着问道。
洪承畴摇了摇头道:“不急。岭南地利特殊,强攻损失太大,非上策。何腾蛟想学南宋,偏安一隅,本督就让他先做着这个梦。只要这条线不断,总有他不得不就范的时候。
眼下,招抚郑芝龙之事受阻,黄熙胤在泉州被刺,此事颇为蹊跷,需全力查清。东南若不能定,则全力南征亦非时机。”
他目光投向南方,仿佛能穿透千山万水,看到那片潮湿闷热的土地。
“让第二批粮食,他迟早得吐出来。我们要的,不只是粮食,更是他何腾蛟的态度,是打开岭南缺口的一个契机。”
“是,督师。”幕僚点头应道,心里面也是暗暗佩服。
没动多少刀兵,这位前大明蓟辽总督已经招抚了数省的前明官员和军队。真正论起功劳来,他可绝不比那几个跃马扬鞭的亲王差。
就在洪承畴与何腾蛟之间暗流涌动的同时,肇庆城内的永历朝廷,也并非铁板一块。
都御史苏观生府邸,几位对何腾蛟“消极避战”政策不满的官员正聚在一起密议。书房内门窗半开,闲杂人等避开十丈以外,室内气氛压抑,几个人都是死命的摇着蒲扇,脸上仍旧微微沁出汗珠儿。
岭南的天气,又闷又热,实在是让人受不了。
“何督师一味强调固守,对北伐之事避而不谈,长此以往,人心涣散,朝廷与偏安一隅的藩属何异?”一位年轻气盛的翰林编修愤然道。
另一位官员也忧心忡忡地说:“如今朝廷度支,大半依赖广州海贸税收,以及……以及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来源。何督师总说休养生息,可这‘生息’之财,用在兵备上的又有几何?听闻他与北边……似乎有些不清不楚的往来。”
“慎言!”苏观生眉头紧锁,打断了他的话头,板着脸道:“何督师乃朝廷柱石,无凭无据,不可妄加揣测。眼下局势,确以稳固为上。”
他虽然也对现状不满,但更清楚何腾蛟手握重兵,总督数省军务,没有确凿证据,轻易动他不得。
“可是苏公,难道我们就坐视光复之机流逝吗?李闯已败,献贼蛰伏川中,清虏亦需时间消化北方,此正是我用兵之机啊!”编修依旧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