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沙龙的气氛有些拘谨。材料工程师和AI算法工程师坐在一起,面面相觑,不知从何聊起。芯片工程师们则习惯性地扎堆,讨论着最近的流片结果。
转机发生在第三次沙龙。
一位AI团队的工程师,正在白板上画着他遇到的一个关于模型在特定数据分布下容易失稳的难题,描述得颇为抽象。旁边一位材料团队的年轻女工程师,原本只是好奇听着,听到某个描述时,眼睛突然一亮。
“等等,”她打断道,有些不确定地拿起记号笔,在旁边画了一个简单的界面结构图,“你描述的这种情况,听起来很像我们研究复合材料的界面相容性问题!当两种模量差异过大的材料结合时,在应力作用下,界面处也会出现类似的‘失稳’和‘脱粘’现象。我们通常是通过引入一种梯度过渡层来缓解……”
她用的是材料学的语言,解释的也是材料学的现象。但那个“梯度过渡层”的概念,如同一道闪电,劈入了那位AI工程师的脑海。
“梯度……过渡?”他喃喃自语,盯着那个简单的结构图,眼神越来越亮,“对!对!也许不是调整模型参数,而是在数据预处理或者网络层之间,引入一个类似的‘软性过渡’结构,来平滑这种分布突变带来的冲击!”
两个来自完全不同领域的人,瞬间围绕着一块白板,激烈地讨论起来,笔尖飞舞,各种专业术语混杂,却奇异地达成了理解。周围其他团队的人也被吸引,渐渐围拢过来,有人提出新的视角,有人补充相关知识。
那一刻,学科的壁垒被打破了,思维的碰撞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林长青和苏雨晴恰好路过休闲区,看到了这热烈的一幕。苏雨晴眼中露出惊喜,看向林长青。
林长青没有走近打扰,只是远远站着,目光落在那个因为一个意外灵感而激动不已的AI工程师,和那个因为自己的知识帮助到别人而满脸通红的材料工程师身上。
他坚毅的唇角,缓缓勾起了一个清晰的、带着深深欣慰的笑容。
打破壁垒,融合创新。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当芯片的精密、材料的稳定与AI的灵动真正交织在一起时,“长青科技”才能爆发出超越简单叠加的、真正属于未来的力量。
这支团队,正在学习如何协同航行。
(第188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