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青科技”的崛起,尤其是其在高端芯片和先进材料领域展现出的强大自主创新能力,早已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功,更被视为在关键科技领域打破垄断、实现战略突围的标志性事件。
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一封样式古朴、措辞严谨的正式信函,通过机要渠道送达林长青的办公室。信封上没有花哨的标识,只有右下角一个烫金的、代表着权威与核心智囊的徽记。
苏雨晴拿着这封信,走进林长青的办公室时,神色间带着一丝罕见的郑重。“长青,你看看这个。”
林长青接过信函,指尖触碰到那特殊的纸张质感,心中已有所预感。他拆开火漆封缄的信封,抽出里面的信笺。内容不长,核心意思却重若千钧——正式邀请他加入国家最高级别的科技战略咨询机构,“华夏科技创新与发展智库”,成为其特邀研究员。
这意味着,他将不再是单纯的企业家,而是被纳入到为国家科技发展顶层设计提供建议的核心圈层。在这个智库的成员名单上,无一不是两院院士、顶尖学者、以及功勋卓着的行业泰斗。以他的年龄和资历,能收到这份邀请,是破格中的破格。
苏雨晴看着他平静地读完信,脸上并无太多意外之色,忍不住轻声问:“你……要去吗?”
林长青将信笺轻轻放回桌面,抬眼看向窗外澄澈的天空。视野在这一刻仿佛被无限拉高,不再局限于“长青科技”的办公楼,而是俯瞰着整个国家的科技产业版图。
“这是一个机会。”他的声音沉稳,“一个能让我们在更高维度上,理解趋势、把握方向的机会。”
他知道,企业的命运与国运紧密相连。若能参与到更宏观的科技政策与产业规划的讨论中,不仅能更好地为“长青科技”的未来导航,更能为这片土地上更多像他一样渴望创新的力量,争取更有利的土壤和环境。
他没有犹豫太久,提笔在那份需要本人确认的回执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加入智库的过程低调而高效。背景审查、保密协议签署、初步的章程学习……一切都在严格的程序下完成。很快,林长青收到了第一次全体会议的正式通知。
会议地点设在京城西郊一处环境清幽、安保森严的会议中心。会议室不大,椭圆形的红木长桌旁,坐着十几位成员。林长青走进会场时,能感受到数道目光瞬间聚焦在自己身上。那些目光中,有审视,有好奇,也有善意的期待。他无疑是这个房间里最年轻的面孔,但没有人会因为年龄而轻视他。“长青科技”的成就,就是他最好的名片。
会议主持人是国内德高望重的物理学泰斗,陈院士。他微笑着向众人介绍了林长青这位新成员,言语间不乏赞赏。林长青起身,向各位前辈微微躬身致意,举止从容,不卑不亢。
会议的议题广泛而前沿,从基础研究的投入重点,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再到国际科技竞争态势的分析。各位专家各抒己见,引经据典,数据详实,气氛严肃而热烈。
林长青大部分时间都在安静地聆听,吸收着这些站在国家层面思考问题的智慧与视角。这让他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技术路径或商业利益,而是上升到产业链安全、技术主权、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高度。他的视野与格局,如同被打开了一扇新的天窗,豁然开朗。
会议进行到后半程,讨论的焦点逐渐集中到未来十年可能引发颠覆性变革的技术方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