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团队的扩张与融合(1 / 2)

“长青科技”如同一个巨大的引力源,在芯片成功量产与“星瞳”计划悄然启动的双重效应下,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顶尖人才。简历如雪片般飞来,人力资源部的灯火几乎彻夜不熄。很快,原本宽敞的研发中心就显得有些拥挤,新的办公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被规划、装修、填满。

新鲜血液的注入带来了蓬勃的活力,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公司核心的三大支柱——新材料、芯片设计制造、人工智能(“星瞳”项目对外暂以高级算法研究部名义存在)——如同三支风格迥异的精锐军团。

新材料团队,多是来自传统材料科学、化学、物理背景的专家,作风严谨,信奉数据和实验,习惯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错,追求分子层面的完美稳定,说话做事一板一眼,带着理工科特有的“轴”劲儿。

芯片团队,以王工为首,是跟着林长青从最艰难时期杀出来的老兵,兼具工程师的务实与开拓者的彪悍。他们活在摩尔定律的节奏里,追求极致的性能、功耗和良率,思维敏捷,行动力强,但也因为长期在高压下攻坚,带着点“地盘意识”和“结果至上”的急躁。

而新成立的AI团队,则以韩立博士带来的海外派和国内顶尖院校的怪才为主,思维天马行空,满嘴都是晦涩的模型、算法、收敛、泛化,习惯于在代码和数据的虚拟世界里构建宇宙,对于物理世界的限制和工程实现的难度,有时会显得“不接地气”。

三个团队,三种文化,三种思维模式。起初,大家还能相安无事,各自在自己的领域内深耕。但随着项目推进,尤其是“星瞳”计划对底层硬件和材料提出了诸多前所未有的定制化需求时,摩擦开始出现。

一次跨部门协调会上,AI团队的一位年轻博士对着芯片团队提供的接口文档,抱怨数据传输延迟达不到他们的理想模型要求。王工手下的一位资深工程师当场就拍了桌子:“理想模型?你们知不知道为了把这延迟降低纳秒级,我们生产线上的兄弟熬了多少个通宵?你们动动嘴皮子就要改架构?”

材料团队那边,也被AI团队各种“奇思妙想”的材料性能指标搞得焦头烂额,负责人在会后私下向苏雨晴倒苦水:“苏总,他们想要的那种同时具备超导、超韧、还能自修复的材料,目前只存在于理论物理的论文里啊!”

壁垒,无形中竖立了起来。效率在沟通成本中悄然损耗。

林长青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苗头。他没有立刻召开大会训话,而是在一次高管周例会后,单独留下了苏雨晴和几位核心负责人。

“我们现在有三艘动力强劲的舰船,”林长青用指节敲了敲桌面,声音平静却带着压力,“但如果各自为战,甚至互相掣肘,永远无法组成一支能远征星海的舰队。”

他看向苏雨晴:“我们需要一种机制,打破部门墙。”

几天后,公司内部发布了新的项目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核心就是大力推行“跨部门项目组”。针对关键技术和产品,强制要求从新材料、芯片、AI三个核心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临时但目标明确的攻坚小组,共同办公,业绩捆绑考核。

同时,林长青亲自推动了每月一次的“长青技术沙龙”。沙龙不设固定主题,不要求正式汇报,地点就在公司宽敞的休闲区,提供咖啡茶点,鼓励三个团队的工程师、科学家们放下职级,自由交流,甚至可以“炫耀”自己正在攻克的技术难点,或者“吐槽”其他部门的不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