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翼州府衙。
苏文麾下的核心官员济济一堂,气氛有些凝重。
崇信皇帝和李承恩来到翼州之后——甚至在苏文做出北上营救皇帝的时候,他们就预料到了,翼州会面临今天的艰难选择。
是继续为大梁王朝效忠,还是别的。
翼州说到底仍旧是大梁王朝的一个州府,属于大梁王朝管辖。
苏文名义上还是皇帝的臣子。
如果选择效忠,那么翼州必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带兵跟随皇帝临幸金陵旧都,然后协助他建立朝廷重整河山,剿灭叛贼。
这么干,不知道将来会有多少战争。
翼州不知会阵亡多少将士。
因此在苏文决意北上营救皇帝时,几乎所有人都表示反对。众人理由充分:若皇帝死于京城,大梁王朝自然覆灭,苏文便不必面对眼前这一艰难抉择。
王朝既亡,又有谁能指责他不忠不义?
然而苏文力排众议,执意亲自带领精锐北上,将已经上吊的皇帝救回。
他亲手接过了这个烫手山芋。
此举背后,是他独到的深远布局——只要皇帝尚在,大梁虽已名存实亡,却仍存一线国祚。一旦皇帝驾崩,王旗彻底倒下,天下必将陷入诸侯割据、烽火连天的乱局。更令人忧惧的是,北疆异族定会趁虚南下直取中原,甚至窃据神州。
大梁虽如残烛摇曳,但只要天子仍在,便是天下人心所系。
风雨飘摇之际,那一袭龙袍、一纸诏书,仍可成为凝聚人心的旗帜,在危难时刻力挽狂澜。
他并非为了维系那已崩塌的江山,而是希望借此避免更多战乱。
譬如一地诸侯割据,若外敌来犯,双方必起战火。但若一方高举天子正统之旗,另一方又惧担反贼之名,或许便可免于一战。
而且有了皇帝这面大义之旗,异族欲入主中原,也将阻力倍增,甚至绝无可能。
因此,苏文坚持救回皇帝,并非愚忠,而是着眼于未来的天下大局。
此事关乎翼州未来道路的选择,无人能等闲视之。
苏文端坐主位,神色平静地扫过众人,率先开口:“昨日,李承恩大人代表陛下前来见我,诸公想必已知缘由。陛下欲南幸旧都,望我翼州派兵护驾,并以倾国之财相赠,许以护国公之位。此事利害攸关,请诸公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