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风心中却是凛然一震。他深知,在源远流长的中华饮食文化乃至东方哲学体系中,“鲜”的意涵远非几种化学分子可以概括。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充满动态生命力的极致味觉体验,是顶级食材自身品质、烹饪过程中对火候的精妙驾驭、调味时恰到好处的平衡艺术,乃至食客用餐时的心境与环境共同作用下的升华与共鸣。它无形无质,难以捕捉,却真实不虚地存在,往往是评判一道菜肴是否触及“道”之境界的重要标尺。
酸婆婆将三人脸上各异的神色尽收眼底,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带着嘲讽意味的弧度:“哼,以为‘鲜’就是那一碗鱼汤、几片山菌、或者那提鲜的味精吗?肤浅!幼稚!”
她枯瘦的手指猛地抬起,笔直地指向众人前方那片被愈发浓郁、仿佛由液态生命精华凝聚而成的白色雾气所笼罩的幽暗区域。那里的气息更加浓郁,引动着人体最原始的生机。
“这里的‘鲜’,是万物萌发生长之初始动力,是天地间灵秀精华凝聚之所钟!它无处不在,充盈于这片领域的一草一木、一呼一吸之间,却又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难以捕捉;它至纯至美,是味之极致,却又脆弱无比,极易消散于无形。第四试,‘鲜之真谛’,你们要做的,就是踏入这片‘鲜’之本源领域,凭借你们的感知、你们的心性、你们对‘味’的理解,去捕捉、去提炼那缕最纯粹、最本源的‘鲜’气,并将其完美地融入你们即将创造的料理之中!”
捕捉……鲜气?将这虚无缥缈的概念实体化,融入菜肴?
这要求简直玄之又玄,近乎于道!
科学狂人张大了嘴巴,脸上的表情彻底凝固,写满了“这完全不符合科学逻辑”的崩溃。
盲人老者紧蹙的眉头锁得更深,全身的感知似乎都已张开,如同最精密的雷达,试图扫描那无形的目标。
林小风亦是心头巨震,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这比获取具体的盐晶、寻找特定的清甜之花、甚至比感悟那苦尽甘来的哲理都要抽象和困难百倍!这几乎是在挑战一名厨师对“味”的终极理解力和创造力。
“时限依旧。”酸婆婆的声音冰冷得不带一丝温度,如同最后的通牒,“日落之前,若无法让老身从你们呈上的作品中,品尝到、感受到那一缕源自本源的‘鲜’之真谛,结果……你们心里清楚。”
说完,她侧身让开了道路,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未知考验的大门。
前方,是一片被浓郁得化不开的乳白色雾气彻底笼罩的奇异沼泽林地。那雾气并非寻常水汽,凝而不散,流动间仿佛有生命的光华内蕴,吸入口鼻,竟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浑身毛孔都下意识地舒张开来,贪婪地汲取着那生命的气息。但与此同时,过度的“鲜”气也带来一种奇异的晕眩感,仿佛置身于生命的漩涡,容易迷失方向。雾气深处,隐约可见各种奇异的、自身散发着柔和光晕的巨大菌类、色彩斑斓的苔藓,以及形态扭曲、枝干如虬龙般的古树,一切景象都朦胧胧胧,光怪陆离,极不真切。
那里,就是此次试炼的场地——“鲜”之领域!
三人站在那片仿佛具有生命的雾气边缘,感受着那无孔不入、引动生命最深层共鸣的“鲜”气,脸上都露出了自进入味界以来,最为凝重的神色。
如何捕捉这虚无缥缈的“鲜”之真谛?如何将这天地间的灵秀之气,炼入一鼎一镬、一汤一菜之中?
林小风的脑海中飞速闪过诸如“开水白菜”那般化繁为简、追求极致清鲜的吊汤工艺,但那至少还有具体的食材和步骤可言。而在这里,他连雾中那些散发着光晕的“食材”究竟是何物、性质如何都难以看清。
科学狂人看着手中已然彻底失效、只会胡乱闪烁的仪器,第一次真正感到了何为“束手无策”,一种源于认知壁垒的茫然席卷了他。
盲人老者沉默片刻,率先深吸了一口那浓郁的“鲜”气,脸上凝重之色稍缓,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神贯注的倾听与感知姿态,他迈开步子,竟是第一个毫不犹豫地踏入了那片令人晕眩的白色迷雾之中。
第四试,“鲜”之真谛——这场关乎味道灵魂的、最为艰难玄奥的挑战,在这一刻,已然无声地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