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成长的烦恼(1 / 2)

黎明时分,望安岛造船厂内蒸汽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

三座新建的干船坞同时开工,工匠们正在赶造新一代风暴级战舰。

整个港湾弥漫着焦煤和桐油的气味,海鸥在船坞上空盘旋鸣叫。

陈启明站在新建的指挥塔上,望着

短短半年时间,望安岛的规模扩大了整整三倍,但这种快速扩张带来的问题也开始显现。

雷震快步走来,靴子踏在新建的水泥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回响。

他递上刚统计完成的装备清单,语气中带着忧虑。

新下线的五艘雷霆级已经全部装备线膛炮,但熟练炮手严重不足。

新兵训练至少需要三个月,而且最新式的瞄准具他们至少要练习上百次才能掌握。

沈继舟从实验室匆匆赶来,白大褂上还沾着油污。

手中拿着刚测试完毕的复合装甲样本,声音带着疲惫。

新材料的防护性能提升四成,但各船厂的生产标准不统一。

三号船厂的产品合格率只有七成,而且最近一批钢材的韧性指标波动很大。

这时,码头方向突然传来刺耳的金属摩擦声,随后是工匠的惊呼。

新建的万吨级船坞在吊装主龙骨时发生轻微倾斜。

虽未造成伤亡,但暴露出基础设施跟不上发展速度的问题。

几个年轻工匠惊慌失措地跑来汇报,说是因为新安装的蒸汽吊车操作不当导致。

这是本月第三次工程事故了。

负责船厂建设的工程师满脸愧疚地擦拭着额头的汗水。

新招募的工匠对大型构件吊装经验不足,而且我们使用的很多新设备都还没有完善的操作规程。

这场意外让陈启明意识到,单纯的技术领先并不足以支撑持续发展。

管理体系必须跟上扩张步伐,否则就像一艘超载的巨轮,每个接缝都在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

当晚的议事厅内,鲸油灯将每个人凝重的面容照得忽明忽暗。

墙上悬挂的望安岛全景图显示,基地规模已经比年初扩大了五倍。

新建筑像蘑菇一样在各个角落冒出来。

我们扩张得太快了。

司徒文指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新建区域,手指轻轻划过三个新船厂、两座炼铁厂和火药工坊的位置。

这些设施都在同步建设,但管理人员严重缺乏,现在每个工坊的管事都要兼顾三四个岗位。

阿成拿出最新的侦察报告,将图纸在桌上铺开。

荷兰人专注于量产成熟的卡拉克战舰,采用标准化工艺,虽然创新不多但质量稳定。

葡萄牙人在改进火炮精度,他们的新式瞄准具据说很精准。

就连倭寇也在研究新的接舷战术,他们都在自己的优势领域稳步发展。

更令人担忧的是医馆送来的统计报告。

本月因操作新式设备受伤的工匠中,有六成是入职不足三个月的新人。

而且事故多发生在傍晚换班时分,显然是疲劳作业所致。

陈启明走到窗前,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工业区。

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如今却已成为拥有两万人口、设施齐全的基地。

但繁荣背后,隐患正在积累,就像一艘船壳开始锈蚀的战舰。

从明日开始,所有新建项目暂缓,重点整顿现有设施。

陈启明的决定让众人惊讶,会议室里顿时响起窃窃私语。

雷震当即表示反对,拳头重重砸在桌面上。

现在各方势力都在快速发展,我们停滞不前就是退步!

等到荷兰人的新舰队成型,我们拿什么去对抗?

我们不是在停滞,而是在巩固。

陈启明指向窗外新建的技术学院。

要让每个工匠都真正掌握技术,而不是简单模仿。

我们要建立的是能够持续发展的体系,而不是靠透支未来换取眼前的繁荣。

新的整顿政策很快颁布。

所有工匠必须通过严格考核才能上岗。

各工厂实行标准化生产流程。

同时建立质量追溯体系。

此外还规定了每日最长工时,确保工匠有足够时间休息和学习。

然而,整顿刚刚开始,新的问题就接踵而至。

十日后,霹雳号在试航时出现轮机过热。

新研发的高强度钢材在持续高速运转下出现疲劳裂纹。

虽然及时处置避免了严重事故,但暴露出材料研发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

更令人担忧的是,同样的问题在其他四艘同型舰艇上都存在。

需要进行大规模返工。

更严重的是,随着规模扩大,资源消耗速度远超预期。

沈继舟的统计显示,按照当前发展速度,优质铁矿只够维持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