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成长的烦恼(2 / 2)

而新建的炼焦炉每月就要消耗两千吨煤炭。

木材储备更是捉襟见肘。

为了建造新船,已经不得不砍伐较远的山林,运输成本大幅增加。

与此同时,外部压力与日俱增。

侦察船带回消息。

荷兰东印度公司从欧洲聘请了新的船舶工程师。

正在巴达维亚建立标准化船厂,采用流水线生产方式。

据说月产能达到五艘战舰。

葡萄牙人则与日本幕府合作。

在长崎开设火炮工厂,专门仿制并改进西洋火器。

就连倭寇也改变了战术。

开始使用改装过的快船,专门袭击落单的商船。

他们的新首领据说是个懂水战的原明军将领。

这日深夜,陈启明独自登上西山了望塔。

俯瞰着脚下灯火通明的望安岛。

三年时间,这个荒岛已经发展成为东海地区举足轻重的势力。

但这种超常规发展带来的隐患也开始显现。

他注意到新扩建的居住区规划混乱。

工匠们的住所离工坊太近,长期受到噪音和污染影响。

次日召开的全体会议上,新的发展方案引起激烈争论。

几个年轻将领主张继续扩张,认为应该趁胜追击。

而老成持重者则建议稳扎稳打。

会议从清晨持续到深夜,蜡烛换了好几根。

我们需要调整发展思路。

陈启明展开新的规划图,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出重点区域。

接下来半年,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人才培养体系、标准化生产、资源可持续供应。

具体措施包括。

建立分级培训制度,从识字班到专业技术学校。

制定详细的生产标准和工艺流程。

派出勘探队寻找新矿源,同时开发替代材料。

还特别规定每个工匠每周必须参加至少两次技术培训。

雷震仍然担忧,指着地图上标注的敌方势力范围。

但如果外部势力趁这个机会追赶上来,我们好不容易建立的优势可能荡然无存。

真正的优势不在于一时领先,而在于持续创新的能力。

陈启明指向新建的研发中心。

我们要建立的是能够不断自我更新的体系。

就像下棋,不能只看眼前一步,要看到后面十步。

新的政策逐步显现效果。

一个月后,勘探队在台湾北部发现优质煤矿,解决了能源危机。

技术学院首批毕业生投入工作,工匠整体技能水平显着提升。

更令人惊喜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基层工匠自发进行了多项创新。

一个年轻工匠改进了炮架设计,使火炮转向速度提升两成。

另一个老船工发明了新式船帆,在逆风时也能保持七成速度。

陈启明趁机设立创新奖,鼓励工匠提出改进建议。

短短三个月,就收到各种创新提案二百余件,其中三十多项被采纳应用。

最令人惊喜的是一名普通铁匠提出的高炉改造方案,使炼铁效率提升了十五个百分点。

然而,就在内部整顿初见成效时,新的危机悄然降临。

这日清晨,了望塔发出紧急警报。

远方海平面出现大批帆影。

看规模至少是三十艘以上的大型舰队。

而且船型前所未见,航速极快。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战舰排列成一种陌生的战斗队形。

显然采用了新的战术理念。

望安岛,迎来了真正的考验。

陈启明望着逐渐清晰的敌舰轮廓,心中明白。

经过整顿的望安岛,将要面对的是一场完全不同级别的较量。

他注意到敌舰的船帆样式特殊,吃水线很深。

显然装载了大量物资,这是要打持久战的架势。

海风卷着硝烟的气息扑面而来,新的风暴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