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紫禁暗流(1 / 2)

“醉金樽”与宫内宦官可能存在的关联,如同一块沉重的巨石投入陈启明的心湖,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这已远非简单的商贾之事或军械之争,而是隐隐触碰到了帝国权力最核心、也最敏感的地带——内廷。

他深知,宦官集团在明朝政治生态中盘根错节,能量巨大,且行事诡秘,狠辣无常。

一旦被卷入这种漩涡,稍有不慎,便是粉身碎骨的下场。

“小物大用”带来的些许政治资本和喘息之机,在这潜在的巨大风险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他必须立刻弄清楚,这“醉金樽”背后的水,到底有多深!

然而,探查宫内之事,远非制造局的缇骑所能及。

这需要更高级别、更隐秘的信息渠道。

陈启明第一时间想到了徐光启。

徐光启官居礼部侍郎,兼管钦天监,常有机会面圣,与内廷某些司礼监的大太监也有公务往来,消息远比一般人灵通。

他立刻修书一封,措辞极其谨慎隐晦,只言近日听闻城南“醉金樽”酒楼背景深厚,结交广泛,不知徐大人是否有所耳闻?并提及制造局新制了些便于行旅的军需小物,若有机会,可进献内廷,以供御前侍卫或出使仪仗之用云云。

这既是一种试探,也是一种铺垫。

信送出后,陈启明心中忐忑,只能耐心等待。

与此同时,他严令李总旗,对“醉金樽”的监视转为最高级别的静默观察,绝不可有任何主动探查之举,以免打草惊蛇。

制造局外部,因后勤小物的成功推广而显得风平浪静,甚至赢得了不少赞许。

但内部,却笼罩在一层无形的紧张气氛之下。

三天后,徐光启的回信到了。

信很简短,语气却异常凝重。

“文远吾弟:来信收悉。‘醉金樽’之水,深不可测,牵涉甚广,慎勿沾惹。内廷之事,尤忌打探。弟所制之物虽巧,然献于内廷之议,暂且搁置,切勿再提。望弟专心技业,固本培元,余事勿问。切切!”

字里行间,充满了告诫与担忧,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惊惧。

陈启明看完,心沉到了谷底。

连徐光启这等身份地位的人都如此忌惮,直言“深不可测”、“切勿再提”,可见“醉金樽”背后的势力,远比他想象的还要恐怖!

这已不是他目前能够触碰的层次。

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当前最明智的选择,便是听从徐光启的劝告,彻底远离“醉金樽”这个是非之地,将全部精力放回制造局的本业上来。

唯有自身根基稳固,拥有足够分量的筹码,未来或许才有周旋的余地。

他再次将工作重心放回了燧发枪的量产攻坚和镍钢冶炼上。

有了后勤小物成功的激励,工匠们的士气高昂了不少。

林二狗等年轻工匠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下,又提出了几项燧发枪机括的小改进,虽然提升有限,但积少成多,良品率在缓慢而坚定地提升。

王铁匠带着几个徒弟,日夜守在后山密营的炼炉旁,对着那几块珍贵的镍矿样本反复试验,记录着每一次失败的数据,试图找到镍钢冶炼的最佳配比和火候。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技术攻坚的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