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不再是之前燧发枪那种引人忌惮的“杀伐利器”,而是惠及普通士卒、提升整体战力的“保命良方”,阻力小了许多,赞誉却纷至沓来。
连之前对陈启明颇有微词的某些文官,也不得不承认,此子确有些“经世致用”的才干。
制造局的名声,因此悄然提升了一个台阶。
更让陈启明意想不到的是,数日后,襄城伯李守锜竟派人送来了一份私函,信中除了肯定制造局的功劳外,还隐约提及,京营中此前一些关于制造局的“非议”,他已着人查清,乃“个别将领受人蒙蔽,妄加揣测”,让陈启明不必挂怀,专心任事。
这无疑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表明李守锜在一定程度上认可并开始回护制造局。
陈启明心中明白,这是这些“小物”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政治资本。
然而,就在这看似一切向好的气氛中,李总旗带来的另一则消息,却让陈启明刚放松的心弦再次绷紧。
“大人,我们监视‘醉金樽’的人回报,这两天,有几个生面孔出入频繁,看举止气度,不像是商贾,倒像是…宫里的人。”
“宫里的人?”陈启明眉头一皱。
“是,虽然穿着便服,但那股子仪态和腔调,瞒不过老江湖的眼。而且,他们走后不久,我们就发现,之前盯着‘醉金樽’的几路不明人马,似乎都悄悄撤了。”
陈启明心中一震。
宫里的人出面?其他势力撤走?
这绝非寻常!
“醉金樽”背后的水,比想象中更深!竟然能牵动宫内的大珰(有权势的太监)?
郑芝龙的势力,竟然已经渗透到了大内?
还是说…这“醉金樽”本身,就与宫内某股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联想到之前西山刺杀动用的军弩,以及吴大有京营参将的身份…
陈启明感到一股寒意从脊背升起。
他面对的,恐怕不是一个简单的郑芝龙,而是一张覆盖了东南海商、部分京营将领、乃至宫内宦官的巨大利益网络!
自己制造局的这点动静,或许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触动了这张网上某些敏感的神经。
“风紧”的警告,言犹在耳。
看来,这阵风,不仅要吹动京营的旗,更要吹动紫禁城的帘了。
他必须更加小心谨慎。
这些小物带来的些许安稳,恐怕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短暂的平静。
他吩咐李总旗:“加派人手,昼夜监视‘醉金樽’,但切记,只可远观,绝不可靠近,更不可与之发生任何冲突!我要知道,还有哪些人进出那里,尤其是官面上的人。”
“是!末将明白!”
李总旗领命而去。
陈启明走到窗前,望着皇城的方向,目光深邃。
小物已见大用,但前方的大势,却愈发波谲云诡。
这盘棋,下的越来越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