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醉金樽迷雾(1 / 2)

刘正清御史的拂袖而去,如同一阵突如其来的寒风,吹散了制造局内短暂的轻松氛围。

与清流言官的正面理念冲突,预示着陈启明和制造局未来的道路将布满更多荆棘。

然而,李总旗带来的关于吴大有深夜密会“醉金樽”的消息,却像一道刺眼的闪电,瞬间照亮了隐藏在黑暗中的一条重要线索。

醉金樽!

这个名称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陈启明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他清晰地记得,当初调查赵德海失踪案时,李总旗曾汇报,另一伙监视“百宝阁”的神秘人,最终消失的地点,正是这“醉金樽”酒楼的后门!

如今,京营参将吴大有,这个与西山刺杀嫌疑紧密相关的人物,也在此地深夜现身!

这绝非巧合!

“醉金樽”绝非普通的酒楼,它极有可能是某个秘密势力的联络枢纽,甚至是一个情报交换的中心!

陈启明立刻意识到,必须抓住这条线索,深挖下去。

他迅速将李总旗召至密室。

“关于‘醉金樽’,还查到什么?”陈启明压低声音问道。

“回大人,时间仓促,只查到皮毛。”李总旗神色凝重,“此酒楼位于城南繁华地段,背景深厚,据说东家与宫中某位大珰(有权势的太监)关系匪浅。平日里接待的多是达官显贵,生意兴隆,但守卫森严,尤其是后院,外人极难靠近。”

“吴大有去见了谁?呆了多久?”

“我们的人不敢靠太近,只远远瞧见吴大有是亥时初(晚上9点)独自乘一顶小轿从侧门进入,约莫子时末(凌晨1点)才出来,行色匆匆。具体见了何人,无从得知。”

深夜密谈近两个时辰!所谈之事必定非同小可!

陈启明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断:“我们不能被动等待。必须想办法,在‘醉金樽’内部打开一个缺口。”

李总旗面露难色:“大人,此等地方,眼线众多,我们的人都是军伍出身,恐怕…难以混入。”

陈启明踱步片刻,忽然停下:“我们不直接派人进去。换个思路,从它周边入手。”

他看向李总旗:“酒楼日常运转,需要大量的食材、酒水、杂役。你立刻去查,‘醉金樽’的日常采买由哪家商行负责?他们的伙计、车夫,有没有可以接触或利用的人?哪怕是负责运送泔水、清理垃圾的人,也要想办法接触!”

“大人的意思是…从这些外围人员口中套取信息?”李总旗眼睛一亮。

“不错!”陈启明点头,“还有,查查最近有没有‘醉金樽’要招工的消息,哪怕是临时短工。想办法让我们的人,以合理的身份混进去,哪怕只是在厨房帮工、在后院打杂,也能观察到不少情况。”

“末将明白!这就去安排!”李总旗领命,匆匆离去。

接下来的几天,制造局的缇骑们将侦查重心转向了“醉金樽”的外围。

这项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巧,进展缓慢。

陈启明一边焦急地等待着消息,一边将精力投入到制造局的日常管理中。

煤焦油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林二狗等年轻工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几项小的技术改进不断被提出和应用,工坊内呈现出一派难得的勃勃生机。

然而,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流愈发汹涌。

这日傍晚,陈启明正在审阅新一批“简式燧发枪”的验收报告,李总旗再次匆匆而来,脸上带着一丝兴奋。

“大人,有进展了!”

“讲!”

“我们查到,‘醉金樽’的酒水主要由城南‘刘记’酒坊供应。‘刘记’的一个老伙计,嗜赌如命,欠了一屁股债。我们的人设法接触了他,许以重金,套出了一些话。”

“他说,‘醉金樽’的后院确实不简单,平时根本不让外人进,连他们送酒都只能到二门。但他有几次深夜送酒,隐约听到后院传来不是中土的口音,像是…像是南方闽浙一带的腔调,偶尔还夹杂着几个叽里咕噜的洋词,他听不懂。”

闽浙口音?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