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理念交锋(2 / 2)

他顿了顿,看向刘正清,语气平和却坚定:“下官以为,利器非为耀武,实为止戈。以战止战,以大仁舍小仁。打造坚船利炮,非为穷兵黩武,实为铸剑为犁,换取边境安宁,使我大明百姓能安居乐业,方能从容施以教化。此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若国门洞开,社稷倾颓,纵有万千道德文章,不过蛮夷刀下之鬼,纸上空谈罢了。”

这一番话,同样引经据典,却将“利器”提升到了“保家卫国、奠定教化基础”的高度。

刘正清显然没料到陈启明一个“匠官”竟有如此辩才,一时语塞,脸色有些难看。

徐光启眼中则闪过一丝赞许之色。

这时,众人恰好走到后院,那提炼煤焦油的土窑正在工作,浓烟滚滚,气味刺鼻。

刘正清立刻找到了新的攻击点,掩鼻皱眉道:“此乃何物?如此污浊之气,弥漫空中,岂不有伤天地之和?圣人云,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如此暴殄天物,破坏地脉,攫取污浊之物,岂是仁者所为?”

陈启明心中冷笑,指着那罐刚刚提炼出的黑色煤焦油道:“刘大人可知,此物虽看似污浊,却能防腐防虫,延长木材舟船寿命,更能提纯出疗伤消毒之药,可活人命无数。与其任其埋于地下,不如取之为民所用。若按大人所言,神农尝百草,是否也算破坏天地祥和?李时珍编《本草》,是否也算暴殄天物?格物致知,化害为利,方是经世之道啊。”

“你!”刘正清被驳得面红耳赤,指着陈启明,气得胡子直抖,“巧言令色!鲜矣仁!”

徐光启见气氛剑拔弩张,连忙上前劝解:“刘大人息怒,文远年轻气盛,言语若有冲撞,还望海涵。不过,文远所言,也确有几分道理。这格物之学,泰西亦极为重视,其船坚炮利,确非虚言…”

“徐大人!”刘正清拂袖怒道,“你乃礼部侍郎,饱读圣贤之书,怎也沾染此等功利之气?莫非忘了朱子‘存天理,灭人欲’之训?!”

他狠狠瞪了陈启明一眼,冷哼一声:“道不同,不相为谋!告辞!”

说罢,竟不顾徐光启的挽留,转身气冲冲地大步离去。

徐光启看着刘正清的背影,无奈地叹了口气,对陈启明苦笑道:“文远啊,刘御史为人刚直,言语是尖锐了些,但你方才…也太过锋芒毕露了。这些清流言官,虽不掌实权,却掌控清议,得罪了他们,于你前程不利啊。”

陈启明恭敬道:“光启公爱护之心,下官明白。然,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制造局所做之事,关乎军国安危,下官若连自家理念都无法坚守,畏首畏尾,又如何能造出护国利器?今日之争,非为私怨,实为公义。”

徐光启凝视他片刻,眼中担忧渐渐化为欣赏:“罢了,你有此志气,老夫亦感欣慰。只是日后还需稍加圆融,刚极易折啊。”

“下官谨记徐大人教诲。”

送走徐光启,陈启明独自站在院中,望着那滚滚浓烟,心中并无多少快意。

与清流的正面冲突,意味着制造局和他本人,将正式进入朝堂某些势力的视野,未来的阻力只会更大。

然而,他并不后悔。

有些阵地,必须坚守。有些理念,必须交锋。

就在这时,李总旗神色凝重地快步走来,低声道:“大人,刚收到密报。吴大有…昨夜秘密出营,去了…城南的‘醉金樽’酒楼。”

陈启明目光骤然一凝!

醉金樽!

那个之前另一伙监视“百宝阁”的神秘人最终消失的地方!

京营参将…神秘酒楼…

线索,终于开始交织了!

他感到,水面下的暗流,正变得越来越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