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榆林暗影(2 / 2)

离开铁匠炉,他又踱步到负责制作量具的工棚。

几名年轻工匠正对照着他给的草图,小心翼翼地在硬木上刻画标尺,打磨游标。

“大人!”见他进来,几人连忙起身。

“做得如何?”陈启明拿起一个半成品的木制卡尺雏形。

一个胆大些的工匠回道:“回大人,这‘卡尺’的想法极妙,比手估准了不知多少!只是…这木质易受潮变形,刻度刻画也难以极致精准,我等正在尝试用薄铜片来制作,只是钻孔铆接,难度更大…”

“不急,慢慢试。”陈启明鼓励道,“能想到用铜,已是进了一步。遇到难处,记录下来,大家一同参详。”

他没有给出更具体的指导(点数也无法兑换更精密技术),而是选择让他们自行摸索。

这种摸索本身,就是一种积累。

在工坊待了半个时辰,与几位工匠聊了聊家常和手艺,陈启明感觉心中的郁结舒缓了不少。

他看到的是具体的人,具体的困难,以及具体的、缓慢但确实存在的进步。

这让他从阴谋与政治的漩涡中暂时抽离,重新锚定了脚下的路——那是一条漫长而坚实的、通往工业基础的道路。

回到书房,徐光启已在等候。

“文远,听闻你今日有闲情去工坊巡视了?”徐光启捻须笑道,眼中带着一丝欣慰。

“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嘛。光启公今日怎得空过来?”

“来看看你。前番风波虽过,但暗流汹涌,怕你心绪不宁。”徐光启神色转为严肃,“今日前来,亦是提醒你,李国桢此人…不简单。其在京营经营多年,根深蒂固,与内廷、厂卫皆有关联。若无十足把握,万不可轻动。”

陈启明心中一暖,知道这是长辈的关怀与提醒。

“光启公放心,学生明白轻重。只是…线索指向他,总不能视而不见。”

“自然。”徐光启点头,“查,还是要查。但要更隐秘,更谨慎。或许…可从其周边入手,其门客、其部将、其财物往来…徐徐图之。”

“学生正有此意。”

送走徐光启,陈启明沉思片刻,唤来李总旗。

“暂停对榆林巷口的直接监视。李国桢久经行伍,反侦察意识必然极强,容易暴露。”

“那…”

“从他身边人查起。查他最近一年提拔的将领、新纳的门客、府中采买用度的异常、乃至其家族子弟的动向。要慢,要细,像梳头一样,一遍遍篦,找出那根不一样的发丝。”

“是!属下明白!”

部署完任务,陈启明再次将目光投向系统界面。

那孤零零的“1”点文明点数,提醒着他资源的匮乏。

但他心态已然不同。

他不再急于求成,而是开始仔细梳理已兑换的知识(【标准化量具】、【瞄准具】、【光谱分析】、【战略推演】等),思考如何更深入地消化、组合运用它们,并依靠现有的人力物力,一步步地向前推进。

技术的攀登,本就如履薄冰,步步惊心,却又步步踏实。

而就在他沉下心来,准备应对与“影海众”及其保护伞的长期周旋时——

数日后,一匹快马带着紧急军报,狂飙入京,直送兵部!

整个京师的注意力,被瞬间引向了遥远的北方边关。

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危机,打断了所有的计划,也将陈启明和制造局,卷入了一个更大的漩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