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官府嘉许(1 / 2)

这一年春末,青溪镇乃至整个县城,都听闻了一个消息:上任不久的王县令,是个年轻举子出身,与以往那些暮气沉沉或只知盘剥的官老爷不同,颇有些锐意进取、体察民情的心思。果然,入了夏,王县令便轻车简从,开始在各乡各镇巡视,名曰“观风问俗”,实则是想真切了解辖下的民生民情。

这一日,王县令的官轿便踏着清晨的露水,来到了破瓦村的地界。陈里正早已得了信,带着几位族老和村中有些头脸的人物,诚惶诚恐地在村口迎候。

王县令并未在村口多做停留,只简单问了问村里的户口、田亩等基本情况,便提出要在村里随意走走看看。他穿着寻常的青色儒衫,未着官服,只带了两个随从,看起来倒像是个游学的书生,只是那通身的气度与久居人上的威仪,却是掩不住的。

陈里正小心翼翼地陪着,引着王县令在村中主要道路上行走。王县令的目光锐利,扫过道路两旁的人家。他确实看到了一些与别处穷困村落不同的景象。虽仍有不少低矮的土坯房,但夹杂在其间的,那些崭新的、或半新的青砖瓦房,显得格外醒目。而且,村中往来妇人的神色,也少了几分常见的麻木与愁苦,眉宇间多了些忙碌带来的充实感,甚至偶尔还能听到几声爽朗的笑语。

“陈里正,”王县令停下脚步,指着一栋明显新盖不久、墙体笔直的瓦房,问道,“本官观你这村中,新屋倒是起了不少。可是近年收成颇佳?或是村中出了什么能人,带动了生计?”

陈里正心中一动,知道机会来了。他连忙躬身回道:“回大人的话,托大人的福,近年风调雨顺,收成尚可。至于这新屋……实不相瞒,大多并非全靠田里出息。乃是因我们村里,有个‘姐妹腌菜坊’,坊子里雇了近二十名本村及邻村的妇人做活,工钱给得公道,手脚勤快些的,一年下来,积攒些银钱,便足以翻修房屋了。”

“‘姐妹腌菜坊’?”王县令挑了挑眉,显然对此很感兴趣,“一个腌菜坊,竟有如此能量?细细说来。”

陈里正精神一振,便将沈微婉如何从青溪镇开店,如何研制出风味独特的腌菜,如何从几家合作发展到如今租用旧祠堂、成立作坊,如何招收贫苦妇人,规范运作,使得参与者家境大为改善的事迹,简明扼要却又重点突出地讲述了一遍。他言语间,不免对沈微婉多有褒扬,称其虽为女子,却诚信立身,惠及乡里。

王县令听得频频颔首,眼中闪过惊异与赞赏的光芒。他为官虽不久,却也深知民生多艰,尤其对于底层妇人而言,谋生之路更是狭窄。一个女子,不仅能自立,还能带动如此多的乡邻共同富裕,实属罕见。

“这腌菜坊在何处?带本官去看看。”王县令当即吩咐道。

“就在村东头,离此不远!”陈里正连忙前头引路。

一行人来到“姐妹腌菜坊”院外时,正值坊内上午最忙碌的时辰。还未进门,便已能听到里面传来的、井然有序的劳作声响,以及隐隐飘出的、清新的菜蔬气息与复杂的腌渍香味混合在一起的特殊气味。

守门的婆子见是里正亲至,还跟着几位气度不凡的生人,虽不认得王县令,却也知非同小可,慌忙进去通传。

不过片刻,得到消息的沈微婉便从坊内快步走出。她今日穿着一身便于行动的深蓝色粗布衣裙,头发用一块同色布帕包着,额角还带着些许忙碌后的细汗。她虽不认得王县令,但见陈里正那恭敬的神态和来人的气度,心中已猜到了七八分。她并未显得惊慌,只是快步上前,对着陈里正和明显是主位的王县令,稳稳地福了一礼:“民妇沈微婉,见过各位大人。”

不卑不亢,举止得体。

王县令打量着她,见她虽荆钗布裙,容颜清瘦,但眼神澄澈明亮,神态沉静从容,并无寻常村妇见到官长的畏缩之态,心中先有了三分好感。

“沈掌柜不必多礼。”王县令声音平和,“本官听闻你这‘姐妹腌菜坊’办得有声有色,特来一观。”

“大人请。”沈微婉侧身让开,引着王县令一行人入院。

一进院子,王县令的目光便是一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