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被休后,清白人间味 > 第286章 “沈掌柜”之名

第286章 “沈掌柜”之名(1 / 2)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两三载光阴,便在“安食铺”袅袅的炊烟与“姐妹腌菜坊”井然有序的忙碌中,悄然滑过。青溪镇依旧是那个青溪镇,破瓦村也依旧是那个破瓦村,但有些东西,却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发生了深刻而无声的变化。这变化,并非体现在高楼广厦的拔地而起,而是镌刻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与日渐改观的目光里,最终,凝聚成了一个愈发响亮的名号——“沈掌柜”。

这称谓,最初只局限于青溪镇的街坊邻里和“安食铺”的熟客之间,带着几分熟稔与亲切。但不知从何时起,它的传播范围,早已冲破了小镇的界限,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漾开的涟漪,一圈圈扩散至方圆几十里的县镇村郭。

“沈掌柜”,指的自然是沈微婉。

她的名字,连同她的事迹,被糅合在一起,编织成了一段段带着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在茶肆酒馆、田间地头、妇人闲谈间,悄然流传。

故事的开头,总离不开“弃妇”二字。她是如何从破瓦村那个备受欺凌的童养媳,到被赵家休弃、背负污名,最后抱着幼子,如同无根浮萍般漂泊至青溪镇。这开端的凄苦与无助,是每一个听闻者都能轻易代入并心生怜悯的底色。

然而,这故事最引人入胜、也最激励人心的,并非这苦难的开局,而是她那堪称“逆袭”的历程。她没有沉沦,没有乞讨,而是用一双看似柔弱的手,支起了一个小小的粥铺。她卖的不仅是粥饭,更是“清白”二字。关于她如何严选食材,如何精心烹制,如何在那方“清白滋味”的匾额下,挺直脊梁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细节被传得活灵活现。尤其是她面对贪婪兄嫂的纠缠时,那份冰冷的淡漠与决绝的“施舍”,更是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听者无不拍手称快。

但这还不足以成就“沈掌柜”的声名。真正让她名声大噪的,是那小小的腌菜,以及随之而起的“姐妹腌菜坊”。

“诚信经营”,是贴在“沈掌柜”身上最闪亮的标签。无论是供应聚福楼这样的大酒楼,还是街角小小的杂货铺,她的腌菜,味道始终如一,品质稳定得令人惊叹。从未有过以次充好,更无短斤缺两。送货准时,说一不二。曾有邻县的客商慕名而来,试图以高价诱惑她降低标准、加快出货,被她毫不迟疑地回绝:“味道差了,牌子就砸了。沈微婉不做一锤子买卖。”此事传出,她的信誉更是坚如磐石。

而最为人所称道、也最具有震撼力的,是她 “带动乡邻” 的事迹。

“姐妹腌菜坊”的故事,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经商成功案例。它被传颂为一个女子,凭借一己之力,惠泽乡里的佳话。人们津津乐道于她是如何将破瓦村及附近村落那些生活无着、备受穷困折磨的妇人们聚集起来,给了她们一份体面的活计,一份足以养家糊口、甚至起屋盖瓦的收入。

“知道破瓦村不?以前那是咱这儿数得着的穷村子!可现在你去瞧瞧,一水的新瓦房!都是那些在‘姐妹腌菜坊’做活的妇人挣出来的!”

“是啊!听说那坊子里快二十号人,个个每月拿的工钱,比她们男人出去做活都多!年底还有分红!”

“啧啧,真是了不得!一个妇人,愣是带富了一个村!”

这些议论,充满了惊叹、羡慕,以及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沈微婉的名字,在这些传言中,早已超脱了单纯的“商人”身份。她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励志的典范。她向所有人证明了,即便身处绝境,即便身为女子,只要肯吃苦、有骨气、守信用、存善念,同样可以挣出一片天地,甚至还能照亮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