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沈掌柜”这三个字,承载的重量便非同一般了。
在青溪镇乃至更远的地方,人们提起“沈掌柜”,不再仅仅是指一个开食铺、做腌菜生意的女商人。那语气里,包含着对一位逆境崛起的坚强女性的尊重,对一位诚信为本的生意人的信赖,更对一位泽被乡里的善心人的推崇。
有那家中妇人日子过得不如意的,长辈或许会以此训诫:“瞧瞧人家青溪镇的沈掌柜!当初比你还难,如今怎样?你也该学着硬气些,寻个正经营生!”
有那做小本生意的,也会暗自警醒:“钱财要赚,但不能黑了心肠。得像沈掌柜那样,招牌亮了,路才能长远。”
甚至有些读书人,在谈论起本地风物人物时,也会将“沈掌柜”的事迹引为美谈,认为其虽为女子,其行其德,却颇有古之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的风范。
这一日,一位从邻县远道而来的老儒生,慕名寻到“安食铺”,并非为了吃饭,只是想亲眼见见这位传闻中的“沈掌柜”。他坐在店堂一角,要了一碗清粥,一碟腌菜,慢慢吃着,目光却不时落在柜台后那个忙碌的身影上。
沈微婉正低头打着算盘,核对账目,神情专注而沉静。她穿着一身普通的细布衣裙,发间依旧只簪着那支黄杨木梅花簪,周身并无丝毫富贵逼人的气息,唯有那挺直的脊梁和眉宇间历经世事打磨后的从容与坚定,透露出不凡。
老儒生静静看了许久,直到粥菜用完,才拄着拐杖起身,走到柜台前,并未多言,只是对着抬起头来的沈微婉,微微颔首,拱了拱手,道了一声:“沈掌柜,名不虚传。”
然后,便转身离去。
沈微婉有些诧异,却也只是礼貌地回以一笑,并未深思。她早已习惯了各色人等的目光,却并不知道,自己在他人眼中,已然成为了怎样一个象征。
她依旧是那个每日清晨生火熬粥、夜间灯下算账的沈微婉,是安儿和念儿的母亲,是沈默的妻子。她只是脚踏实地,一步步走着自己的路,过着自己的日子。
然而,“沈掌柜”之名,却已携着她的故事,如同那“安食”腌菜独特的风味一般,飘出了青溪镇,飘过了破瓦村,在这方圆几十里的土地上,深深扎根,成为了一段属于平民的、充满了汗水、尊严与希望的传奇。
这名声,并非她刻意追求,却是她以半生坎坷与不懈奋斗,自然而然赢得的勋章。它沉甸甸的,比任何金银都更珍贵,因为它承载的,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