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偌大的院落,地面干净平整,无一丝杂物。功能分区清晰可见,以木栅或标识隔开。清洗区内,妇人们挽着袖子,站在石槽前,哗哗的流水声中,手下是翻飞的翠绿菜叶,动作麻利而专注。切配区内,数张宽大案板前,妇人们手起刀落,笃笃之声连绵不绝,切出的菜条粗细均匀,宛如尺量。空气中弥漫着新鲜蔬菜被切开后散发的清新气息。
走向腌制区,那股独特的、浓郁的腌渍风味愈发明显。只见一排排编号的陶缸整齐排列,如同列队的士兵。旁边悬挂的木牌上,字迹工整地记录着信息。有妇人正按照流程,将调配好的料汁倒入缸中,动作一丝不苟。
最让王县令动容的,是这些妇人们的精神面貌。她们大多衣衫整洁,虽在劳作,却并无邋遢之态。见到官长进来,她们虽也露出些许紧张和好奇,但很快便在李嫂的眼神示意下,继续专注于手中的活计,并无骚动。她们的眼神,是亮的,透着一种有了奔头、靠双手挣饭吃的踏实与自信。这与他在其他穷困村落看到的,那些眼神麻木、神情萎顿的妇人,截然不同。
王县令边走边看,不时询问几句。沈微婉跟在一侧,言语清晰地回答着关于分区管理、流程控制、卫生要求、工钱分配等问题,条理分明,毫无滞涩。
“这清洗,定要三遍?”
“是,大人。一遍粗洗去泥,二遍精洗去杂,三遍漂洗去沫。水质亦需清澈,每日更换。”
“这些陶缸,为何皆要编号挂牌?”
“回大人,便于追溯。何日下料,何人负责,何种配方,一清二楚。若出了问题,可迅速查明缘由,追责到人,亦便于改进。”
“听闻你此处还有年终分红之制?”
“是。坊子盈利,取三成按劳分与大家,使众人皆知,坊子兴衰,与自身休戚相关,故而人人用心。”
王县令听着,眼中赞赏之色愈浓。他久在官场,深知规章制度的可贵。这一个小小的民间作坊,其管理之规范、思虑之周详,竟比许多官营的工坊还要严谨,尤其是这卫生要求与追溯制度,更是深得“责任到人、品质可控”的精髓。
参观完毕,王县令站在院中,环视这井然有序、生机勃勃的作坊,看着那些因劳作而脸颊红润、眼神明亮的妇人,心中感慨万千。
他转向沈微婉,语气郑重了许多:“沈掌柜,今日一见,方知闻名不如见面。你这作坊,不仅管理得法,生产有序,更难得的是,惠及乡邻,使众多妇人得以自食其力,改善家计,提振精神。此乃教化乡里、安定民生之善举也!”
他顿了顿,对身后的随从吩咐道:“记下。青溪镇民妇沈微婉,创办‘姐妹腌菜坊’,诚信经营,管理有方,更兼带动乡邻,惠及贫弱,其行可嘉,其志可勉。回衙之后,着令户房核实,若情况属实,当予以褒奖,以励风气!”
“是!”随从躬身应下。
陈里正和几位族老闻言,皆是面露喜色。沈微婉亦是心中一暖,再次深深福礼:“民妇多谢大人嘉许!微婉只是尽本分做事,当不起大人如此赞誉。”
王县令虚扶一下,温言道:“不必过谦。民生多艰,正需似你这般脚踏实地、心存善念之人。望你善始克终,将这坊子越办越好,福泽更多乡里。”
官府嘉许,虽非金银,却重逾千金。这不仅仅是对沈微婉个人的认可,更是对“姐妹腌菜坊”这种模式的肯定,是对无数挣扎在底层的妇人通过自身劳动改变命运这条道路的背书。
消息很快传开,“沈掌柜”之名,因着官府的正式褒扬,愈发响亮,真正成为了方圆百里内一个响当当的招牌。而破瓦村的“姐妹腌菜坊”,也迎来了一个更加稳固、更具声望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