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整顿(2 / 2)

但一上手,就知道有没有。

第一步先查账目,府里各处月例、采买、修缮的册子,让账房连夜把近三年的都搬出来,一笔一笔核。

大到库房里的绸缎玉器,小到厨房里的柴米油盐,采买的价目、经手的人、过目的管事,但凡有一处含糊不清,或是与市价差得离谱,都得拎出来问个明白。

尤其是去年冬天采办的那批炭火,当时说是什么‘贡品红炭’,价钱比往年高了三成,回头得好好查查。

接下来,就是内院的人事也得捋一捋。

各房的管事、婆子、小厮,谁是跟着老太爷过来的老人,谁是近年从旁支或是外府塞进来的,底细都要查清。

祖籍在哪、家里有几口人、当初是谁引荐进府的,都得一笔一笔记清楚。

尤其是当年阿霖落水时在水榭附近当值的那几个,哪怕是洒扫的杂役、守夜的婆子,都得重新问话。

不用急着逼问,就旁敲侧击着聊家常,看谁眼神躲闪,谁说话前后矛盾,总能找出些疏漏。

怀清也提了意见,比如各院的门禁时间,按规矩亥时后便该落锁,可前几日我起夜,见西跨院的角门还虚掩着;还有外人进出的登记,上次表姑母带了个新丫鬟来,门房只记了表姑母的名字,那丫鬟的来历竟一笔带过;库房钥匙的交接更是松散,有时管事婆子换班,竟只凭口头说一声便交了钥匙。

这些琐碎事最易出乱子,看哪些地方执行得松了,哪些是压根没人管了,一并记下,回头好重新立章程。

总之,账目要清,一分一毫都不能差;人事要明,祖宗十八代都得摸透;规矩要严,定了的就得照着办,谁也不能例外。

查到可疑之处,不必避讳,直接报上来,哪怕牵扯到旁支亲眷,该处置的也绝不能手软。

齐泽当即表态:“父亲放心,外院的护卫、管事我都熟,明儿起就让他们配合内院核查。门房的登记册、护院的巡逻记录,我都会亲自过目,确保府里上下无死角。”

齐禹也接话:“前院书房、库房那些地方,平日多是小厮们走动,我去盯着查。”

整顿的号令一出,国公府上下便如惊雷过耳,再无半分拖沓。

齐国公要的就是这份雷厉风行——内院要清,前院更不能含糊,毕竟前院连着朝堂人脉,藏着府中体面,半点疏漏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一时间,国公府里虽未大张旗鼓地吆喝,却已悄然透出一股整顿的肃然之气。

账房的灯火彻夜不熄,算盘声噼里啪啦响到天明;各房的管事婆子被挨个叫去问话,神色忐忑;门房处新添了登记簿,连送水的杂役都要登记姓名来历。仿佛一场细密的雨,无声无息地洒落在府里的每个角落,要将积年的尘垢、藏污的缝隙,一一冲刷干净。

这股风气很快便传到了其他世家耳中。

京城里的家族本就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听闻齐国公府动了真格,各家都暗自警醒。

云台侯府当即效仿,把府里的账房先生换了三个;镇西侯府则借着给老太太办寿宴的由头,把各房的下人重新调配了一遍;就连一向松散的礼部尚书府,也悄悄查起了采买的账目。

谁也不想自家成了第二个姜府,被人安插了眼线还蒙在鼓里,毕竟在这京城,家族的体面与根基,容不得半分差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