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议会请玛丽和女婿威廉来继位,1701年《继承法案》明确“禁天主教徒当国王”——这不是什么“资产阶级革命”,而是世俗精英为保住利益,对“政教平衡”的再次确认。从《易经》“鼎卦”来看,“鼎新革故”,光荣革命和《继承法案》不是“彻底革命”,而是“改良鼎新”,通过调整继承规则,巩固了“王权与精英共治、国教为核心”的格局。
和蔼教授:讲到这儿,咱们梳理一下英国宗教改革的脉络:从亨利八世为利益拆分教会,到后续君主在“守平衡”与“破底线”间的博弈,再到光荣革命以《继承法案》定格规则,核心始终是“政教权力如何分配”与“世俗精英利益如何保障”。不同于法国的“非此即彼”,英国走的是“中间路线”——通过漫长的协商、试错,在王权、教权、精英阶层间找到平衡点,这也为它后来的政治制度埋下伏笔。
最后,给大家留两个思考题,课后好好琢磨:
1. 结合《易经》“中孚卦”(诚信为本)与心理学“群体共识”理论,分析英国宗教改革中,“世俗精英害怕清算”成为“政治基本逻辑”的原因——这种“利益绑定”为何能比“宗教信仰”更能维持社会稳定?
2. 从哲学“量变与质变”角度看,查理一世“11年不开议会”和詹姆斯二世“生天主教儿子”,都属于“突破底线”的行为,为何前者引发暴力革命,后者却以“光荣革命”(不流血)解决?这说明英国政治博弈中,哪些“隐性规则”在起作用?
这两个问题咱们下节课深入讨论。觉得这节课理清了英国政教关系逻辑的同学,别忘了点赞支持,也把咱们的专题课分享给身边感兴趣的朋友。下节课咱们接着聊光荣革命后,英国的政治制度如何进一步完善,精彩内容别错过,记得准时上课!
问答:(1)
>1<在英国宗教改革中,“世俗精英害怕清算”成为“政治基本逻辑”,且“利益绑定”比“宗教信仰”更能维持社会稳定,这可以结合《易经》“中孚卦”与心理学“群体共识”理论进行分析:
从“中孚卦”角度分析
- 诚信与利益共享 :“中孚卦”强调诚信为本,主张主客双方应相互信任,做到互利共赢。在英国宗教改革中,世俗精英与国王之间存在着利益关系。国王通过宗教改革加强了王权,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而世俗精英则希望在这一过程中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这种利益共享的关系如同“中孚卦”中所倡导的“吾与尔靡之”,双方基于诚信达成了一种默契,世俗精英支持国王的改革,以换取国王对其利益的保护,避免被清算。
- 避免冲突与协作共赢 :“中孚卦”指出,当双方素质都良好时,相互攻击可能两败俱伤,而协作则可能互利共赢。英国宗教改革时期,世俗精英和国王都具有一定的实力,世俗精英拥有经济和社会资源,国王拥有政治权力。如果世俗精英与国王对抗,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进而威胁到双方的利益。因此,世俗精英选择与国王协作,通过支持宗教改革来维持社会稳定,这与“中孚卦”中倡导的避免冲突、力求协作共赢的思想相一致。
从心理学“群体共识”理论角度分析
- 社会共识的形成:根据社会表征理论,社会共识是群体成员共享的价值观、观念和实践系统,源于社会互动。在英国宗教改革中,世俗精英通过与国王及其他社会阶层的互动,形成了一种关于宗教改革的群体共识。他们认为,宗教改革可以带来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也可以避免社会动荡带来的风险。这种群体共识使得世俗精英们在面对宗教改革时,能够达成一致的行动策略,即支持改革以保护自身利益,害怕因反对改革而被清算。
- 群体共识对行为的影响:社会共识对社会群体成员的行为具有强制的影响力量。在英国宗教改革的背景下,“世俗精英害怕清算”这一群体共识影响了他们的行为选择。世俗精英们意识到,只有遵循这一共识,与国王和其他支持改革的群体站在一起,才能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相比之下,宗教信仰在此时可能并不如利益绑定那样具有直接的影响力,因为宗教信仰往往较为抽象,而利益则是实实在在的。当世俗精英们面临现实的利益考量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基于利益绑定的行动策略,以维持社会稳定和自身的地位。
问答(2)
>2<从哲学“量变与质变”角度看,查理一世“11年不开议会”,期间通过非法征税、宗教压迫等一系列专制行为,不断积累社会矛盾,使国王与议会、民众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最终引发暴力革命。而詹姆斯二世“生天主教儿子”这一事件,虽突破了新教主导的底线,但此前复辟王朝与议会已有多次博弈,且各方势力已形成一定的政治共识,托利党与辉格党联合邀请威廉三世回国执政,以和平方式实现政权更迭 。
这说明英国政治博弈中,“议会传统对王权的制约”“宗教信仰与政治利益的关联”以及“各方势力权衡利弊后的妥协”等隐性规则在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