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现在的欧美,政治人物为了拉选票,只说民众爱听的话,不管政策是否可行;巴以冲突、俄乌战争里,民众被民族主义情绪裹挟,投票支持强硬政策,却没人考虑长期和平——这都是普选制“重形式、轻实质”的后果。从《易经》“节卦”来看,“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普选制缺乏“制度之节”,才会导致今天的混乱。
秦易:教授,那亚里士多德说“民主制向混合政体改进容易”,顾衡老师却说这是错的,为啥呀?难道加权投票或者共和制,比普选更难实现?
和蔼教授:秦易这个问题,戳中了普选制的“路径依赖”。亚里士多德觉得民主制好改进,是没看到“人性的弱点”——从心理学“惰性心理”来看,降低投票门槛很容易,比如从200法郎降到普选,只要喊“人人平等”的口号就行;可要搞加权投票,比如给有智识的人多投票权,就会被骂“歧视”,很难推行。而且一旦普选成为“合法性来源”,再想改就难了——谁反对普选,就等于反对“人民主权”,这在政治上是“自杀”。
就像美国南北战争后,南方州想考“政治常识”再给黑人投票权,虽然初衷是刁难黑人,但也有合理成分——投票需要基本认知。可后来平权运动直接取消考试,这就是“矫枉过正”,从哲学“中庸论”来看,这是丢了“适度”的原则,要么极端歧视,要么极端放任,始终找不到平衡。
和蔼教授:讲到这儿,咱们梳理下这节课的核心:法国普选制从古希腊“多数人之治”出发,经吉伦特派的乌托邦理想,到拿破仑三世的政治工具,最终成为现代民主的“标准配置”,却因缺乏制度约束和理性基础,给当今世界带来诸多困境。它告诉我们,民主不是“一人一票”这么简单,而是需要“理性选民”“制衡制度”和“文化共识”的结合。
最后,给大家留两个思考题,咱们下节课深入讨论:
1. 结合《易经》“革卦”(“革而当,其悔乃亡”)和哲学“权力制衡论”,分析拿破仑三世利用普选制称帝的行为,是“革而当”还是“革而不当”?如果要让普选制真正服务于民主,需要建立哪些“制衡制度”?
2. 从心理学“群体理性”和哲学“民主本质论”出发,对比古希腊“混合政体”与法国普选制的差异,谈谈你对“民主需要考试吗”这一问题的看法——给投票权设置基本认知门槛,是否违背“人人平等”的原则?
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可以结合顾衡老师提到的《企鹅欧洲史》章节好好思考。觉得这节课有收获的同学,别忘了给咱们的专题课点个赞,也把课程分享给身边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下节课咱们转向英国,看看英国是如何走出一条和法国不同的民主道路的,大家记得准时来上课,别错过精彩内容!
*^o^*——普选制:法国历史对现代政治影响课堂内容总结
新学期第三堂欧洲史课围绕法国普选制展开,结合心理学、《易经》与哲学原理,剖析其从乌托邦理想沦为政治工具的演变,及对现代政治的深层影响,同时对比古希腊民主与法国普选差异,解读相关历史困境。
课程先从拿破仑三世切入,其1852年借全民公投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改为第二帝国,复刻拿破仑举措却沦为“闹剧”。从心理学“身份认同焦虑”看,他因普奥战争后索要领土遭拒、受舆论嘲讽,陷入心理扭曲,试图以军事胜利挽回尊严,最终普法战争惨败;依《易经》“亢龙有悔”,其盲目扩张违背“适度”规律,还为法国留下“输家心态”,导致法国回避大革命反思,逐渐沦为二流国家,此为哲学“历史反思论”中拒绝吸取教训的典型。
接着对比古希腊民主与法国普选。古希腊民主被亚里士多德定义为“多数人之治”,虽穷人凭数量优势可能压制富人,但富人仍有投票权,并非真正“所有人之治”。真正的“所有人之治”是“混合政体”,可通过“投票加权”(如高智识者多票)或“异质团体分权”(共和制)实现,核心为哲学“权力制衡论”中的“平衡”。而法国普选将投票加权系数定为1,只重人头数量,扭曲了民主本质。
随后梳理法国普选制演变:吉伦特派受催眠术与自然神论影响,提出“先上车后买票”的普选乌托邦理想;七月王朝倒台时,教士将普选包装成“弥赛亚降临”,有钱人向穷人谦卑塞选票。但后续普选沦为政治工具,欧洲君主(如拿破仑三世)发现其可用于与资产阶级争权——他借普选争取工农支持,1851年凭请愿书施压议会,武力解散议会后,通过公投延长总统任期、实现称帝,即“波拿巴主义”,体现心理学“权力博弈心理”。
课程还指出普选制对现代政治的困境:它使“一人一票”成为民主标配与统治合法性唯一来源,却如托克维尔所言“未建立约束制度与文化”。从哲学“民主本质论”看,民主需“理性参与”与“利益平衡”,但普选只重形式,忽视选民独立理性,致现代欧美政治人物为拉票不顾政策可行性,巴以冲突、俄乌战争中民众被情绪裹挟支持强硬政策。同时,亚里士多德“民主制易向混合政体改进”的观点有误,因从心理学“惰性心理”看,降低投票门槛易,推行“加权投票”难,且普选成“合法性来源”后改革阻力大,如美国曾试图设投票认知门槛却因平权运动“矫枉过正”取消,违背哲学“中庸论”。
最后课程留下思考题,预告下节课将讲解英国民主道路,并呼吁学生点赞、分享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