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我们都得再跑快一点了。”
她轻声说,不知是对自己,还是对那三个已经暗自“卷”起来的男人。
伊桑的电话像一剂强心针,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团队与世界最顶尖水平的差距与追赶的可能!
苏想综合伊桑的思路和团队现有基础,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星图1.5”架构升级方案。
然而,这个方案对硬件工艺和底层软件生态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
就在苏想准备带领团队迎接这项新挑战时……
专家评审团要来?
这次评审规格极高!
由国内计算机学界泰斗、多位院士和部委资深技术官员组成,其考察结果将直接影响【星图】未来的命运。
李泽川动用了所有关系,也只打听到评审团名单上有几位是吴冬明工程师的旧识,观点偏保守。
形势不容乐观!
“怕什么!咱们用【星图一号】实打实的性能说话!”
周炽摩拳擦掌,对自己团队亲手打造的机器充满信心。
陈知行则更为谨慎:
“性能是基础,但如何向这些习惯了传统范式的专家,清晰阐述我们架构的优势和潜力,同样关键。
尤其是苏想你提出的那个1.5方案,概念太新,他们未必能理解,甚至可能被视为好高骛远。”
苏想沉默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她知道陈知行的担忧有道理。
向一群习惯了冯·诺依曼体系的人解释类脑计算,如同向农耕时代的人描述互联网。
评审日当天,研究院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星图一号】原型机擦得锃亮,在实验室中央散发着冷峻的金属光泽。
团队成员们穿着整齐的白大褂,神情肃穆。
评审团一行十余人,在相关领导陪同下步入实验室。
为首的是一位头发花白、面容清癯的老者,正是计算机学界德高望重的宋院士。
他目光扫过实验室,在看到那台体积相对“小巧”的原型机时,眉头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
汇报由苏想主讲!
她站在演示屏前,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是从最基本的计算需求演变讲起,
结合国防研究所那个成功案例的数据对比,清晰地阐述了现有架构的瓶颈和【星图】分布式异步并行的解决思路。
她的讲解逻辑严密,深入浅出,连团队里实习生都能听懂大半。
评审专家们大多听得认真,不时低头记录。
然而,当苏想提及下一步的【星图1.5】构想,涉及到伊桑启发的那套非线性拓扑场论动态调整模型时,会场出现了明显的骚动。
“苏博士,”
一位戴着厚眼镜、来自某重点高校的专家忍不住打断,语气带着质疑,
“你描述的这套机制,听起来很美妙,但数学基础是否牢固?
工程上如何实现?这会不会是为了复杂而复杂?
我们搞科研,还是要脚踏实地,不能一味追求标新立异。”
这话说得相当不客气,现场气氛瞬间凝滞。
周炽气得脸都红了,陈知行眉头紧锁,李泽川眼神微冷。
苏想却并未动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