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司长的语气听不出太多喜悦,反而带着一丝凝重:
“知行,转告苏想,论文发表是好事,但也把她和【星图】彻底推到了风口浪尖。
现在,盯着你们的人,更多了,也更复杂了。
让她……万事小心。”
几乎同时,李泽川安插在几个关键部门附近的“耳朵”,也传来了不好的消息。
“有几个老家伙坐不住了,在串联,说要联名向上面对【星图】项目的方向风险和过度依赖非传统技术提出质询。”
“另外,之前那个【飞鹤】团队的林博士,回去后和他在日本的一些关系联系频繁,内容不明,但感觉不对劲。”
而在遥远的美国,“星环”实验室负责人沃尔特·肖的办公桌上,也摆上了这篇论文的预印本和关于“星图”计划最新进展的简报。
他盯着苏想的名字和照片,眼神冰冷,对着空气说了一句:
“她成长得太快了。不能再任由她……自由发展下去。”
这些隐藏在荣耀背后的暗涌,如同悄然汇聚的乌云,预示着下一场风暴的来临。
苏想站在仓库的窗边,外面是北京璀璨的万家灯火。
她手中依然握着那份录用通知,脸上的喜悦渐渐沉淀为一种深沉的平静。
她知道,登上顶峰的下一步,往往是更陡峭的悬崖。
但她无所畏惧。
一个越洋电话,半夜直接接到了苏想办公室那部红色的保密专线。当听筒里传来那个熟悉又带着独特电子质感的、略显生硬的中文时,苏想愣住了。
“苏?我是伊桑。”
伊桑·斯通。It媒体实验室那个思维纯粹如水晶、曾与她进行过无数次高纬度学术碰撞的“幽灵天才”。
“伊桑?”苏想有些意外,心底却泛起一丝见到老友的暖意,“你怎么知道这个号码?”
“艾利克斯。他总有自己的办法。”伊桑的语气依旧直接,没有任何寒暄,“我读了你的《自然》论文。关于分布式异步稳定性的证明,很优雅。但我在想,如果引入非线性拓扑场论重构你的连接权重函数,或许能解决你论文末尾提到的、关于极端数据流下的泛化能力衰减问题。”
他语速很快,抛出的概念极其前沿,甚至带着点天马行空的意味。若是旁人听了,只怕会一头雾水。但苏想几乎是瞬间就被吸引了,她下意识地拿起笔,在旁边的草稿纸上快速演算起来。
“非线性拓扑……你是说,将每个计算节点视为一个拓扑空间上的点,通过场的作用来动态调整连接强度,而不仅仅是静态权重?”苏想的眼睛亮了,语速也不自觉地加快,“这相当于引入了一个隐式的全局信息协调机制!”
“没错。传统的误差反向传播在这里效率太低。我的初步模拟显示,场论模型在应对‘概念漂移’类任务时,收敛速度提升显着。”伊桑的声音带着科学家发现新大陆般的纯粹兴奋。
两人就这样隔着太平洋,在电话里展开了激烈而高效的学术讨论。从拓扑场论谈到高维流形嵌入,从信息熵谈到量子计算对类脑架构的潜在启发……他们的思维在常人难以理解的领域高速碰撞,迸发出一个又一个耀眼的火花。
这通电话,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
而实验室外间的三个男人,心情却各不相同。
陈知行原本是来送一份最新的架构优化方案,听到里间传来的、夹杂着大量陌生术语的激烈讨论,他端着茶杯的手顿住了。
他能勉强跟上一些思路,但伊桑提出的某些概念,显然已经超出了他目前的知识边界。
一种久违的、被称为“落后”的焦灼感,悄然攥住了他的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