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专家评审团到来(2 / 2)

她看向那位专家,语气平和却带着强大的自信:

“王教授,您的问题很好。

数学上,相关的拓扑场论在物理领域已有成熟应用,我们正在做的是将其迁移并适配到计算领域,初步的数学证明已经完成草稿。”

她示意陈知行将一叠厚厚的演算草稿投影出来。

“至于工程实现,”

她走到【星图一号】旁边,轻轻拍了拍机身,

“这台上一个被质疑工程上无法实现的原型机,已经稳定运行了超过两千小时,成功处理了多项实际任务。

1.5方案确实挑战更大,但并非遥不可及。

科技创新,有时候需要一点【标新立异】的勇气,否则,我们永远只能跟在别人身后,吃别人的剩菜剩饭。”

她的话语清晰有力,既回应了质疑,也表明了态度。

宋院士一直沉默地听着,此时缓缓开口,声音苍老却带着洞察力:

“苏博士,我理解你对新技术的热情。

但是,国家资源有限,我们需要确保投入能够产出切实的、可靠的成果。

你的1.5方案,风险很高。”

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

这是来自最高权威的质疑。

苏想深吸一口气,迎向宋院士的目光,眼神清澈而坚定:

“宋院士,我无法百分百保证1.5一定能成功。

但我可以保证的是,【星图】团队会竭尽全力,用最快的速度、最优的成本去验证它的可行性。

如果失败,我们承担所有责任,并退回现有架构继续深耕。但如果成功,”

她顿了顿,声音带着一种撼动人心的力量,

“我们或许就能为国家,在下一代计算技术的竞争中,抢下一个至关重要的先手棋。

这个风险,我认为值得冒!”

她没有祈求,没有辩解,只是平静地陈述利弊与决心。

实验室里鸦雀无声。

评审专家们看着眼前这个年轻得过分、却有着惊人魄力和远见的女子,神色各异。

宋院士凝视了她许久,浑浊的眼底似乎有光芒闪动。

他终于缓缓点了点头,没有表态,只是说:

“继续吧,看看你们的演示数据。”

评审在有惊无险中结束,结果需等待后续讨论。

但苏想在评审会上的表现,尤其是面对权威质疑时展现出的自信与远见,给多位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就在评审团离开后第二天!

陈知行通过特殊渠道截获了一份正在小范围流传的内部报告草案,该草案由评审团中某位保守派专家主导撰写。

核心论调竟是建议:

暂停对【星图】等高风险前沿项目的直接资源倾斜,转而支持【飞鹤】等基于成熟技术的优化路线。

与此同时,李泽川也收到风声,之前那个日本归国的【飞鹤】团队,正在积极游说,试图将他们与银河-II的“深度合作”包装成国家项目。

明枪暗箭,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