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把钱投给你对手(2 / 2)

“我们的钉子,就是技术本身!

是用他们看不懂、也无法理解的架构,跑出他们想象不到的效率!

是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

她开始部署下一步行动,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陈知行,你继续带领算法组,攻坚核心算子的效率和稳定性,我们要尽快拿出一个哪怕很小、但指标过硬的计算模块实例!”

“周炽,硬件组继续优化底层驱动和散热,确保原型机能够稳定运行更复杂的测试。”

“王琳,赵河,你们跟我一起,梳理我们目前已有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技术亮点,尤其是与传统架构相比,在特定类型计算上可能存在的潜在优势。我们需要准备好弹药。”

“李泽川,”

她最后看向他,

“找资源的范围,可以更聚焦一些。

看看有没有哪些领域,是传统超算不擅长,或者成本极高的,但恰恰可能是我们这种异构并行架构能发挥优势的地方。

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一个能让外界,让上面,看到我们价值的,实实在在的突破口!”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团队的斗志被再次点燃,一种悲壮而又激昂的气氛在仓库中弥漫。

他们不再去仰望那堵高墙,而是开始专注地打磨自己手中的“钉子”。

李泽川的效率高得惊人。

几天后,他带回了一份机密级的研究需求简报——来自某个国防相关的研究所。

他们有一类复杂的、涉及大量非规则数据实时处理的模拟计算任务,由于数据关联性弱,并行难度大,在传统超算上跑起来效率极低,占用资源巨大,成了项目进度的瓶颈。

他们正在寻求任何可能的解决方案,甚至不排斥“非主流”的技术路线。

这,就是苏想一直在等待的突破口!

一个传统超算的痛点,一个可能适合类脑架构发挥其分布式、异步处理优势的应用场景!

“拿下它!”

苏想看着那份简报,眼中燃起了炽烈的火焰。

目标锁定,苏想团队如同找到了猎物的狼群,全力投入到针对该特定计算任务的算法适配和原型机优化中。

然而,就在他们即将完成初步的方案设计,准备前往那个国防研究所进行初次技术交流时,陈知行通过内部渠道得知了一个坏消息:

吴冬明团队也注意到了这个需求,

并且凭借其深厚的底蕴和与顾延舟资本结合后增强的研发能力,已经抢先一步,

向该研究所提交了一份本质上仍是旧酒装新瓶的解决方案。

长长的会议桌一侧,坐着以吴冬明为首的、代表着国内超算主流权威的专家团队,他们衣着正式,神色沉稳,带着一种技术领域的天然优越感。

吴工团队带来的方案资料印刷精美,设备演示准备充分,显然得到了充足的资源支持。

桌子的另一侧,则是苏想和她略显“寒酸”的团队。

苏想依旧穿着简洁的衬衫长裤,脸色因连日熬夜而苍白,但眼神清亮锐利。

她身后的周炽、陈知行、李泽川等人,也个个神情专注,毫不怯场。

他们带来的,只有几页打印出来的核心算法说明和一台用吉普车运来的、看起来颇为粗犷的原型机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