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扎出来一道光(1 / 2)

研究所的主管领导和技术负责人坐在主位,神情严肃。

这个计算瓶颈困扰他们已久!

他们迫切希望找到解决方案,但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路线,

尤其是苏想团队提出的【类脑计算】这种闻所未闻的新概念,心中充满了疑虑。

会议开始,吴冬明团队率先发言。

他们的方案核心,是在现有银河-II架构上,通过优化任务调度算法、增加特定计算单元等方式,试图提升对该类非规则数据处理的并行效率。

讲解者口若悬河,引经据典,各种专业术语和性能指标听得人眼花缭乱,充分展现了传统超算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

研究所的领导们频频点头,显然对这套基于成熟体系的“优化”方案更有好感。

轮到苏想团队了。

苏想站起身,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走到会议室前方的小黑板前——这是她特意要求的。

“各位领导,专家。”

她的声音清晰而平静,仿佛没有被对方先声夺人的气势影响分毫,

“吴工团队的方案,立足于现有成熟技术,稳健可靠。

但是,对于贵所面临的这类特定计算任务,其瓶颈在于数据本身的特性和传统架构的固有矛盾。”

她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了传统冯·诺依曼结构的简化模型,然后又在旁边画出了她设计的类脑架构示意图。

“传统架构,是【车多路窄】,所有数据都要挤过一条中央高速公路,即使调度再优化,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拥堵。

而我们的思路,”

她的粉笔点在类脑架构上,

“是村村通路,让数据在分布式的节点间就近处理,异步并行,

虽然单条小路可能不快,但整体通行效率,尤其是应对这种海量、关联性弱的车流,可能远超想象!”

她用最浅显的比喻,直指问题核心。

研究所的领导们露出了思索的神情。

吴冬明那边有人忍不住嗤笑一声:

“比喻很形象,但实际效果呢?

你们这套村村通路,可靠性如何?稳定性如何?有没有经过大规模验证?”

“目前没有大规模验证。”

苏想坦然承认,话锋随即一转,

“但我们有针对贵所任务特点,专门优化的小规模实测数据。”

她示意陈知行连接原型机,将一份准备好的、经过脱敏处理的样本数据输入。

原型机发出一阵低沉的嗡鸣,指示灯开始快速闪烁。

会议室里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台看似简陋的机器上。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吴冬明团队的人脸上开始露出不屑,研究所领导也微微蹙眉。

突然,原型机上的主要指示灯由闪烁变为稳定的绿光。

屏幕上,计算结果快速输出。

陈知行报出了一组数据:

处理时间、能耗比、与理论最优解的逼近程度……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处理时间,只有吴冬明团队方案预估时间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