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 - 长江码头
清晨的薄雾尚未完全散去,滚滚长江水带着南方的湿润气息奔流不息。武汉临时革命政府控制下的码头,已不复往日商旅云集的繁忙,取而代之的是士兵、物资和一种紧张而充满使命感的氛围。
一艘漆成战时灰褐色的内河火轮泊在栈桥旁,粗大的烟囱冒着尚未浓烈的煤烟,仿佛一匹即将奔赴前线的战马,在晨光中打着响鼻。
斯内夫利特站在船舷旁,深邃的目光穿过薄雾,望向那被战火映红的北面天际。他一身简单的旅行装束,那标志性的宽边帽檐在晨风中微微晃动。
经过在人民革命党(人革党)内部数月的工作——协助整顿、协调各方资源、输出他在欧洲工人运动中的经验——他终于要前往那个风暴的中心,汴京城,去会面他真正的心之所向:东方工团主义联盟(东工盟)。
“斯内夫利特同志,船很快就要开了。” 一个清澈温和、带着一丝书卷气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斯内夫利特转过身,脸上露出真挚的笑容:“唐茗同志,林先生。你们准备好了?”
唐茗亭亭玉立在他面前,齐肩的微卷黑发梳理得一丝不乱,映衬着她那双清澈如洗的蓝色眼眸。深蓝色的合身西装校服(尽管已离开学校,但在非正式场合她依然习惯这种干练利落的装束),衬着浅色衬衫和蓝白条纹领带,显得既青春又稳重。
深蓝格子的百褶裙下是笔直的黑色丝袜,脚踏一双便于行动的平跟深色皮鞋。左胸别着人革党的徽章,熠熠生辉。她的脸上带着一丝奔赴前线的决心,但举止间仍是那份出身世家的温婉从容,与这硝烟弥漫的背景形成一种奇特的和谐。
“是的,该带的都带上了。” 唐茗微笑着点头,眼神里带着对老朋友的熟稔和对前路的坚定,“教育部的教科书修订草案已经汇编完毕封存好,等汴京秩序初步恢复就可以进行推广试验了。” 她侧身让出身旁的爱人,“尚舟也准备好了。”
林尚舟身形挺拔,穿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气质儒雅,典型的教书先生模样。他手里提着两个藤箱,一个装满了书稿,另一个则是两人的简单衣物。
他对斯内夫利特点头致意,目光锐利中带着经过数月相处后的某种认同:“斯内夫利特先生。此行艰险,还望多指点。”
他虽熟读史书,对“夷人”天然存有几分警惕,但斯内夫利特的学识、人品以及对革命的真诚,早已打破了这份隔阂。
在武汉的这段时间,他们在教育理念、社会改革的探讨中甚至颇为投契,林尚舟也认可这位外国同志是真心实意为了这片土地和它的人民。
当然,骨子里那股士人对异域文明的审视并未完全消失,只是此刻被并肩战斗的情谊压下。
“指点谈不上,” 斯内夫利特摇摇头,语气谦逊而真诚,“我们是去工作的,指导战后东工盟根据地的巩固工作是我的主要任务,但建设一个新世界,需要每一位同志的智慧和力量。况且有你们二位专家在,政治和国学教育的衔接至关重要,这是奠定未来国民精神根基的大事。”
他看了看唐茗,“特别是想到那位素未谋面的陈雅同志在汴京,听卡隆主席说过,她的…热情,可能需要你适时地‘温和引导’一下?”斯内夫利特眼中闪过一丝促狭的笑意。他深知唐茗是少数能拉住“过度活泼”的陈雅缰绳的人。
唐茗闻言,嘴角弯起一个浅淡却了然的弧度:“放心吧,阿雅冲锋时,我会试着当一下‘安全带’的。虽然…”她看向北方的眼神也凝重起来,“…这次轮到我们在炮火下‘引导’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