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第一根金色的丝线(1 / 2)

实验区里,时间仿佛凝固了。

咸湿的海风吹过这片滩涂,却吹不散那堵由厚重钢板和沙袋垒砌的防爆墙后,众人屏住的呼吸。

除了那个被戏称为“铁胆高压锅”的反应釜内部,传来一阵液体被强制搅动的低沉嗡鸣,再无其他声响。

所有人都清楚,在那粗犷的焊缝和厚重的钢壳之内,一场化学的风暴正在酝酿。

陈浩的眼睛像长在了控制台上,死死锁定着压力和温度两块仪表盘,那两根红色的指针,每一次微小的移动,都牵动着所有人的神经。

林旬给出的这条“非光气法”路线,最凶险的,就是初始升温升压的阶段,两种烈性原料在高温高压下相遇,一旦控制稍有偏差,瞬间的聚合放热,就不是实验失败那么简单,而是会把这个“铁疙瘩”变成一枚威力巨大的炸弹。

“温度一百二十度,压力五个大气压,平稳。”

“温度一百五十度,压力八个大气压,催化剂开始活化。”

陈浩的声音冷静得没有一丝波澜,他一边报着数据,一边用指尖在控制旋钮上进行着毫米级的微调。

他的大脑此刻就是一台高速运转的386电脑,将仪表上的实时读数,与父亲那本笔记中描绘的各种理论曲线,进行着疯狂的比对和预判。

突然,温度仪表的指针,毫无征兆地向上猛地一跳!

“不好!温度异常!”防爆墙后,李国华教授的声音变了调,尖锐地划破了凝滞的空气。

这是典型的“热点”现象!反应即将失控的先兆!

李国华身后的几个研究生脸色煞白,其中一个下意识地就要喊出“紧急降温”。

然而,陈浩的手却像钉在了原地,没有去碰那个代表着中止和安全的红色降温按钮。

他的脑海里,一道闪电划过,父亲笔记中一处用红笔画了圈的潦草旁注,清晰地浮现出来:“相变点的热涌,非失控,乃新生之兆,可借其势,以压促之。”

“相信你的判断。”

林旬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不响,却像一颗定心丸,砸进了陈浩狂跳的心里。

陈浩猛地一咬牙,牙根处传来一阵酸麻。他做出了一个与所有教科书、所有安全守则都完全相悖的疯狂举动——非但没有降温,反而将控制压力的旋钮,猛地又拧高了一格!

“疯了!他疯了!”李教授的一个学生失声惊呼,几乎要冲出掩体。

王大锤和孟山等人虽然不懂化学,但也看得出情况不对,一颗心提到了嗓子眼。

然而,奇迹发生了。

随着釜内压力的瞬间增高,那根向上跳动的温度指针,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狠狠按住,剧烈地颤抖了几下后,竟然缓缓地、平顺地回落到了正常区间。

一场足以让整个项目归零的危机,被陈浩用一种近乎于“巫术”的方式,强行驯服。

他不仅仅是在执行一套方案,他是在与父亲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是在用自己的天赋,去理解和掌控化学反应的“脾气”。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再无波澜。

当控制台上代表反应完成的绿色指示灯亮起时,防爆墙后的所有人都有一种虚脱的感觉,好几个人腿一软,直接瘫坐在了地上。

经过漫长而煎熬的冷却和泄压,反应釜被打开。

一小烧杯粘稠的、泛着淡淡琥珀色的液体,被陈浩亲手,小心翼翼地取了出来。

这就是他们不眠不休,奋斗了一周的最终成果——高纯度的对苯二甲酰氯单体!

李国华的学生立刻进行快速色谱分析,当结果出来时,那个年轻的研究生看着分析图谱,手都在抖:“李……李老师,纯度……99.2%!”

这个数字,远超之前德国供应商提供的所谓工业纯品!

“成功了!我们他娘的成功了!”

不知是谁先吼了一嗓子,压抑了许久的欢呼声,如同火山喷发般在整个实验区炸开,李国华教授一个没忍住,老泪纵横,抱着自己的学生又笑又跳,像个孩子。

王大锤咧着大嘴,一拳砸在孟山厚实的肩膀上:“老孟,看懂没?咱这叫文化人版的炼丹!”

然而,林旬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他示意团队将另一种单体——对苯二胺溶液准备好。

接下来,才是真正见证奇迹的时刻。

在一台简陋的小型湿法纺丝装置前,那烧杯珍贵的琥珀色液体,被注入了储液罐,这一次,林旬亲自上前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