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晏几道负手而立,衣袂在风中飘动,声音平静地融入松涛之中,“这涛声,响了数千年。它见证过九州初定,见证过王朝更迭,也见证过无数次……异族入侵,华夏危亡。”
他的目光悠远,仿佛穿透了历史的重重迷雾。
“但你看这禹陵,依旧在此。为什么?”他自问自答,“因为大禹代表的,不是一家一姓之王朝,而是**华夏文明之根脉**。王朝会兴替,赵宋会亡,但禹陵所象征的治水精神、九州一统的理念,只要这片土地上的人心不死,文明不绝,它就永远不会真正湮灭。”
他转过头,目光锐利地看向江疏影:“星槎兄与陆沉舟,他们守护的,是赵宋社稷,这没有错,其志可歌可泣。但社稷倾覆,并非文明终结。贾似道之流可以出卖朝廷,但无法出卖这流淌在血脉里的文明根性。”
“你要找的‘活水’,不在临安的废墟里,不在南逃的舟船上,”晏几道的声音陡然提高,压过了阵阵松涛,“而在这里!在这禹陵松柏的涛声里!在千千万万不甘为奴的华夏子民心中!”
他指向南方:“朝廷南迁,看似狼狈,但何尝不是将这文明的火种,带往更深远之地?闽广、岭南,乃至海外!抵抗,未必只有刀剑相向、玉石俱焚一种姿态。保存力量,延续文明,等待时机,同样是抗争!”
江疏影如遭雷击,怔在原地。晏几道的话语,像一道强烈的闪电,劈开了她心中那团被仇恨与绝望充斥的迷雾!
是啊!父亲教导她忠义,但更教导她诗书礼乐;沈允明他们牺牲,是为了不让胡虏践踏这片土地上的文明与尊严;陆沉舟隐忍,是为了揭露蛀空国家的奸佞;星槎先生布局,是为了在绝境中留存希望……他们所守护的,归根结底,是这华夏的文明与精神!而文明的火种,需要载体,需要延续!
“贾似道通敌贪墨的证据,陆沉舟用命换来的真相,”晏几道继续道,语气恢复了平淡,却字字千钧,“它们的价值,不在于能否在临安城陷落的当下扳倒一个已经失势的奸相,而在于记录历史,昭示后人,让这文明的记忆不被篡改,让正义与奸邪,在青史上留下应有的评判!这才是对陆沉舟、对星槎先生、对所有牺牲者,最好的告慰!”
他看着江疏影,眼神深邃:“‘北溟’的力量,不该消耗在临安那座死城的巷战里。它的使命,是如同这禹陵一般,成为暗夜中的灯塔,守护这文明的根脉,记录这时代的血泪,等待……下一次潮起。”
松涛阵阵,如同古老的战鼓,又如同先贤的叹息与嘱托,在江疏影心头回荡。
她明白了。
她的道路,不再仅仅是复仇与殉国。而是承载。承载着父亲的清白,承载着同伴的遗志,承载着星槎先生的托付,承载着陆沉舟的真相,更承载着这华夏文明于危亡之际,那份不屈的根性与延续的希望。
这条路,或许更加漫长,更加艰难,但……意义非凡。
她深吸一口气,迎着猎猎山风,望向南方。目光不再迷茫,而是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坚定。
“我明白了,晏先生。”她的声音清晰而平静,“我们去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