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上台领奖的是王建国。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一身深蓝色的中山装,是儿子特意给他买的新衣服,扣子扣得整整齐齐。他走上舞台时,脚步有些蹒跚,却走得格外坚定。当林晓星把“产业先锋奖”的奖杯递到他手里时,老人激动得手都在抖,声音也有些哽咽:“我这辈子没读过多少书,就知道干活。当年跟着林悦厂长办工厂,我就想着能让家里人吃饱饭、穿暖衣,没想到老了还能拿到这么大的荣誉。现在我孙子在生态农场上班,我天天跟他说,要好好学技术,别偷懒,别辜负了林家村的好时光。咱们村能有今天,不容易啊,得好好守着,好好发展!”
台下的掌声更热烈了,有的老村民还擦起了眼泪。曾经和王建国一起在工厂上班的刘阿姨,对着身边的人说:“老王说得对,当年咱们办工厂的时候,哪想过能有今天?那时候冬天没有暖气,车间里冻得手都伸不直,咱们还是照样干活,就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现在好了,孩子们比咱们有文化、有本事,咱们更得支持他们,让林家村越来越好!”
接下来,周阿婆、张建军等获奖者陆续走上舞台。周阿婆穿着一身宝蓝色的旗袍,是苏乐乐特意给她选的,衬得她气色格外好。她手里拿着“非遗传承奖”的证书,脸上笑开了花:“我做扎染做了五十年,以前总担心这手艺会失传,怕以后没人记得怎么调染料、怎么扎花纹。现在好了,有乐乐他们这些年轻人帮我,把扎染做成了小手帕、小钱包,还放到网上去卖,全国各地的人都来买。上次有个上海的小姑娘,特意来村里学扎染,说要把咱们的手艺带到上海去。我现在每天都在作坊里教孩子们做扎染,累是累点,心里却甜得很——只要有人学,这手艺就断不了,咱们林家村的根就还在!”
最让人感动的是“青年奋斗奖”的获奖者郑阳。他穿着一件白色的衬衫,胸前别着枚小小的党徽,接过奖杯后,对着台下深深鞠了一躬:“我小时候家里穷,爸妈都是农民,供我读书特别不容易。是林悦奶奶资助了我,从小学到大学,每年都给我寄学费和生活费,还写信鼓励我‘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现在我回来了,就是想把这份情还回来,为村里做点事。去年村里的桃子滞销,我用直播卖货,一天就卖了五千斤,看着村民们拿到钱时的笑容,我觉得比自己赚了钱还开心;今年我帮研学营运营抖音号,涨了十万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林家村,想来看看咱们的生态稻田、老手艺。这些成绩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大家信任我、支持我的结果。未来,我想把村里的农产品都放到网上去卖,让更多人吃到林家村的有机米、扎染点心,也让更多年轻人知道,回到乡村,一样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台下的孩子们听得格外认真。希望小学五年级的班长小宇,手里拿着笔记本,飞快地记录着获奖者的故事,字迹虽然稚嫩,却写得格外用力。他抬头对身边的同桌说:“我以后也要像郑阳哥哥一样,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然后回村里办个科技农场,用无人机种地,让咱们村的粮食产量更高,让爷爷奶奶们不用那么辛苦。我还要争取拿到‘奋斗之星’的奖杯,让林悦奶奶为我骄傲!”
颁奖典礼的最后,林晓星推着林悦走上舞台。林悦接过话筒,目光缓缓扫过台下的每一个人,从满头白发的老人,到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再到满脸好奇的孩子,眼神里满是温柔和坚定。“今天,看到这么多奋斗者捧着奖杯站在这里,我心里特别高兴,也特别安心。四十年前,我刚到林家村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贫瘠的土地,住的是漏风的土坯房,吃的是掺着野菜的窝窝头,冬天没有暖气,只能靠烧柴取暖。那时候我常常想,什么时候才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于是,我带着大家种空间里的种子,去黑市卖农作物赚第一桶金;办食品加工厂的时候,遇到了无数困难,找不到设备,没人愿意合作,甚至还有人造谣中伤,但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因为我们知道,只要团结一心,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
林悦顿了顿,从口袋里掏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那是1982年她刚到村里时写的日记,封面已经有些磨损,边角也卷了起来。“这是我当年的日记,里面记着我在林家村的每一天:第一次卖西红柿赚了五块钱的兴奋,第一次办工厂被拒绝的委屈,第一次看到村民们拿到工资时的感动。这么多年来,我走到哪儿都带着它,它就像我的老朋友,提醒我别忘了来时的路,别忘了为什么出发。今天,我想把这本日记交给晓星,交给实践队的年轻人。我希望你们能带着它,继续书写林家村的故事,把老一辈的奋斗精神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林家村不仅有美丽的风景,还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也希望所有的孩子们,都能记住这段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从小树立奋斗的信念,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林晓星接过笔记本,紧紧抱在怀里,眼眶红红的。她对着台下大声说:“太奶奶,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好好保管这本日记,把它当成最珍贵的礼物。我们会带着您的期望,继续努力——我们要开发‘林家村奋斗史’VR体验项目,让游客戴上眼镜就能看到您当年办工厂、建学校的场景;我们要打造‘有机农产品溯源系统’,让每一粒米、每一颗菜都能查到种植过程,让大家吃得放心;我们还要联系更多高校,建立‘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吸引更多年轻人来村里创业,让林家村永远充满活力。我们会让奋斗精神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永远照亮林家村的每一条路,每一个人的心灵!”
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村民们纷纷站起来,有的挥舞着小国旗,有的喊着“林家村加油”,连省文旅厅的李厅长都跟着鼓掌,眼里满是赞许。记者们拿着相机,不停地拍照、录像,想把这感人的瞬间永远记录下来。
颁奖典礼结束后,村里举办了热闹的家宴。广场上摆了三十多桌酒席,都是村民们自己做的拿手菜:有周阿婆做的扎染花纹馒头,有王建国炖的土鸡汤,有苏乐乐烤的稻花香蛋糕,还有实践队年轻人做的网红水果捞。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菜,喝着茶,聊着村里的变化,分享着获奖的喜悦。老人们给年轻人讲当年的奋斗故事,年轻人给老人们讲未来的发展计划,孩子们则在桌子之间穿梭,拿着糖果分给大家,整个广场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夕阳西下的时候,林悦坐在轮椅上,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嘴角露出了幸福的笑容。苏晓舟递给她一杯温热的菊花茶,轻声说:“妈,您看,咱们林家村现在多好啊,就像您当年希望的那样。”
林悦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生态稻田。夕阳的余晖洒在稻田上,给绿油油的稻穗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像一片金色的海洋。“是啊,真好。我这辈子没什么大的愿望,就是想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想让林家村永远好好的。现在看到孩子们这么有出息,我知道,我的愿望实现了,而且会越来越好。”
夜色渐浓,村里的路灯亮了起来,暖黄色的灯光照亮了整个村庄。实践队的活动室里,年轻人还在讨论着未来的计划,电脑屏幕上显示着“林家村2025年发展规划”,上面写着“建设数字乡村”“打造非遗产业链”“发展乡村旅游”等目标。林晓星翻开那本泛黄的日记,轻声读着里面的内容:“1982年10月5日,今天我在山上发现了神秘空间,里面有很多种子和物资。我想,这是改变命运的机会,我要带着林家村的人一起过上好日子。”
窗外,秋风轻轻吹过,带来了稻田的清香和远处的蛙鸣。林悦坐在轮椅上,听着活动室里传来的讨论声,心里满是欣慰。她知道,这场接力盛典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林家村的奋斗精神,会像这路灯一样,永远明亮,永远温暖,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也照亮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而那些在岁月中淬炼出的星光,会永远闪耀在林家村的天空,见证着这个小山村的每一次成长,每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