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穿越到八零年代小山村 > 第111章 岁月淬炼的星光:

第111章 岁月淬炼的星光:(1 / 2)

第111章:岁月淬炼的星光:一场让奋斗精神照亮未来的接力盛典

霜降过后的林家村,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田埂上就凝着一层薄薄的白霜,踩上去咯吱作响,却挡不住空气里飘来的糖炒栗子香——那是村头老周的孙子周小磊,在新开的“乡村味道”小吃铺里忙活。铺子的木质招牌是苏乐乐设计的,边框上刻着串饱满的麦穗,和1985年食品加工厂那块褪色的铁皮老招牌遥相呼应,一旧一新,像在诉说着两代人的奋斗故事。

而村文化站旁的小广场上,早已是一派忙碌景象。林晓星穿着件米色冲锋衣,正蹲在地上,给刚运来的“奋斗之星”奖杯贴金箔。奖杯是青铜材质,底座刻着一行小字:“致敬每一个为林家村拼过的人”,阳光洒在上面,金箔的光泽和青铜的纹路交相辉映,显得格外厚重。

“晓星姐,你看这边缘的金箔够不够亮?明天颁奖的时候,可得让老人们捧着奖杯,走到哪儿都有面子!”二十岁的实习生小田举着奖杯,鼻尖沾了点金粉,像只沾了花粉的小蜜蜂。她是郑阳从省城高校招来的会展专业志愿者,这次特意提前一周来村里,跟着实践队一起筹备“林家村首届奋斗之星颁奖典礼”,连睡觉都抱着流程表,生怕漏了哪个细节。

林晓星放下手里的镊子,凑过去仔细端详:“再补一点在底座拐角,别让接口露出来。对了,周阿婆的‘非遗传承奖’证书,你跟苏乐乐确认了吗?必须用他特制的竹纤维纸,上面的扎染花纹得是周阿婆最拿手的‘青出于蓝’纹样,她老人家眼睛不好,字要印得大一点,再盖个村委会的红章,显得正式。”她一边说,一边从口袋里掏出本厚厚的笔记本,翻开的那页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从老人们的座位安排(靠走道的位置要留给行动不便的长辈),到现场播放的怀旧金曲列表(得有1980年代的《在希望的田野上》),甚至连给老人准备的防滑垫尺寸、热水壶摆放位置,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不远处的石凳上,八十岁的林悦坐在铺着软垫的轮椅上,苏晓舟蹲在她身边,正陪着她翻看“奋斗之星”的候选名单。名单是用红色封皮装订的,里面贴着二十位候选人的照片和事迹介绍,既有当年跟着林悦办工厂的老员工,也有像周阿婆这样坚守非遗的手艺人,还有实践队里表现突出的年轻人。

林悦的手指在“王建国”的照片上轻轻摩挲,照片里的老人头发花白,却笑得格外精神。“当年工厂刚开工,老王是车间里最拼的。有次为了赶春节前的辣椒酱订单,他连续三天三夜没合眼,最后在包装线上晕了过去,醒来第一句话还问‘剩下的几百瓶装完了没’。”林悦的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却满是怀念,“后来他儿子结婚,还是我帮着操办的,现在他孙子都在生态农场上班了,真是岁月不饶人啊。”

苏晓舟点点头,指着名单上“张建军”的名字:“张叔也该评上。2005年修村西头的水泥路时,他主动把自家宅基地让出来两米,说‘路宽一点,大家拉粮食的车才能错得开’。那时候他儿子刚考上大学,家里正缺钱,却没要村里一分补偿,还带着儿子一起去工地搬石头,父子俩的肩膀都磨破了皮。现在他儿子在城里开了建筑公司,去年还捐了五十万给村里修养老院,说‘当年村里帮了我家,现在我得回报村里’。”

林悦轻轻合上名单,目光望向不远处的希望小学。操场上,孩子们正在上体育课,清脆的笑声像银铃一样,顺着风飘过来。她想起2000年建校时的场景:苏然为了凑钱,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字画都卖了,还笑着跟她说“字画没了可以再找,孩子们的教育不能等”;村民们也主动出工,有的扛水泥,有的搬砖块,连几岁的孩子都拿着小铲子,在工地旁边帮忙铲土。如今,那所小学已经培养出了三十多个大学生,有的成了县医院的医生,有的成了镇上的教师,还有的像林晓星一样,揣着毕业证就回了村,说“要把学到的知识用在家乡的土地上”。

“明天的颁奖典礼,一定要让希望小学的孩子们都来。”林悦轻声说,手指轻轻敲了敲轮椅扶手,“让他们看看这些获奖者,听听他们的故事,知道奋斗不分年龄,不管是老一辈还是年轻人,只要心里装着村里,愿意为大家做事,就是最了不起的人。”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林家村就热闹了起来。村民们穿着平日里最体面的衣服,有的扶着老人,有的牵着孩子,早早地往村文化广场赶。广场上,红色的舞台已经搭好,背景板上画着林家村的全景图——左边是1982年的土坯房、泥泞路,右边是如今的白墙黛瓦、生态稻田,中间用一条金色的线连接,写着“四十年奋斗路,一辈辈传薪火”。舞台两侧挂着红灯笼,上面写着“致敬奋斗者,传承新希望”的标语,在秋风中轻轻摇曳,像在跟每一个来参加典礼的人打招呼。

八点半的时候,省文旅厅的李厅长也来了,还带来了几位媒体记者。他一进广场,就被墙上挂着的“林家村奋斗史照片墙”吸引了,指着1985年食品加工厂开工的照片问:“这张照片里,林悦女士站在最前面,手里拿着剪刀,是在剪彩吧?那时候办个工厂,不容易啊。”

苏晓舟笑着回答:“是啊,那时候连剪彩的红绸子都是找村里的裁缝铺做的,剪刀还是从镇里供销社借的。现在再看,当年的小工厂已经变成了县里的龙头企业,还带动了周边几个村一起发展,真是恍如隔世。”

九点整,颁奖典礼正式开始。林晓星换上了一条浅蓝色的连衣裙,头发梳成整齐的马尾,胸前别着枚苏乐乐做的竹编胸针,上面刻着“传承”两个字。她走上舞台,手里拿着话筒,声音清脆而坚定:“尊敬的各位长辈、各位来宾,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举办林家村首届奋斗之星颁奖典礼。四十年前,我们林家村还是个‘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贫困山村,村民们靠着几亩薄田过日子,连吃顿白面馒头都要等过年;四十年后,我们有了生态稻田、非遗研学营、奋斗精神纪念馆,家家户户住上了砖瓦房,老人有养老金,孩子有好学校。这一切的变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每一位奋斗者用双手干出来的——他们有的在工厂里熬夜赶订单,有的守着老手艺不放弃,有的带着新知识回村创业。今天,我们要把最高的荣誉,颁给这些最可爱的人!”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有的村民还拿出手机,对着舞台录像,想把这珍贵的时刻记录下来。林悦坐在第一排,苏晓舟在她身边轻声讲解着每一个获奖者的故事,每当提到熟悉的名字,林悦就会轻轻点头,眼里满是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