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穿越到八零年代小山村 > 第110章 时光回响的勋章

第110章 时光回响的勋章(1 / 2)

第110章:时光回响的勋章:一场让奋斗故事照进现实的荣耀礼赞

秋分时节的林家村,晨雾还没散尽,田埂上就飘起了新收稻谷的清香。村文化广场上,红色的灯笼挂了满树,“林家村奋斗精神纪念馆开馆仪式”的横幅在晨光里格外醒目。八十岁的林悦坐在铺着软垫的轮椅上,苏晓舟蹲在她身边,小心翼翼地帮她整理着藏青色的外套领口,而不远处,林晓星正带着实践队的年轻人,给赶来参加仪式的嘉宾分发印着“林家村记忆”的文创手册——手册封面是苏乐乐设计的插画,画着1982年的土坯房、1995年的食品加工厂、2020年的希望小学,最后定格在如今绿意盎然的生态稻田。

“太奶奶,您看,省文旅厅的李厅长已经到了!”林晓星跑过来,手里拿着份嘉宾名单,语气里满是激动。她今天特意穿了件浅蓝色的连衣裙,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胸前别着枚小小的竹编胸针,那是苏乐乐用老竹匠张叔留下的竹料做的,上面刻着“传承”两个字。

林悦顺着晓星指的方向望去,看到李厅长正和几位专家模样的人站在广场入口,仔细看着墙上挂着的老照片——那是苏晓舟花了三个月整理的“林家村奋斗史”照片墙,从1982年林悦刚到村里时的黑白照片,到1985年食品加工厂开工的彩色合影,再到2000年希望小学奠基的场景,每一张都带着岁月的温度。

“时间过得真快啊,第一次见李厅长的时候,晓舟还在上学呢。”林悦轻声感叹,手指轻轻敲了敲轮椅的扶手。她想起2018年李厅长来村里考察文化保护时,还特意跟她聊了很久,说要把林家村的故事当成乡村振兴的案例推广,如今五年过去,纪念馆终于建成了,那些藏在时光里的奋斗故事,终于有了一个像样的“家”。

九点整,开馆仪式正式开始。苏晓舟作为村支书,首先走上台致辞。他手里拿着那本1982年林悦写的笔记本,声音带着几分哽咽:“今天,我们建这个纪念馆,不是为了炫耀过去的成绩,而是为了记住那些不容易的日子——记住1982年,林悦带着大家在黑市卖西红柿赚第一桶金的艰难;记住1985年,工厂产品滞销时,她带着员工挨家挨户推销的韧劲;记住2000年,为了建希望小学,她和苏然把家里的积蓄都拿了出来的决心。这些故事,是林家村的根,也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不少老村民都红了眼眶。曾经在食品加工厂工作过的王阿姨,擦着眼泪对身边的人说:“那时候工厂没销路,林悦带着我们去县城的集市试吃,天不亮就出发,晚上抹黑回来,脚都磨出了水泡,却从来没说过一句累。现在我孙子在希望小学上学,每次路过学校,都要跟我说‘奶奶,这是林悦奶奶建的学校’,我心里就特别骄傲。”

接下来,李厅长走上台,手里拿着份红色的证书:“今天,我不仅是来参加开馆仪式的,还要代表省文旅厅,给林家村颁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的证书!林家村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它从贫困小山村变成了富裕村,更在于它守住了奋斗的精神,传承了文化的根脉。从林悦女士到年轻的实践队,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真正力量!”

当李厅长把证书递给苏晓舟时,广场上的掌声和欢呼声差点掀翻了屋顶。林晓星带着实践队的年轻人,拉起了一条写着“传承奋斗精神,建设美好乡村”的横幅,孩子们也拿着自己画的“我心中的林家村”画作,围在横幅周围,笑得格外灿烂。

开馆仪式结束后,大家跟着讲解员走进纪念馆。纪念馆分三个展厅,第一个展厅叫“艰难起步”,里面陈列着林悦当年用过的煤油灯、卖西红柿的竹篮、办工厂时的营业执照复印件,甚至还有1985年工厂滞销时,客户退回的辣椒酱瓶子。讲解员指着那个瓶子,轻声介绍:“就是因为这次滞销,林悦女士才意识到,光有好产品不行,还要懂市场。她花了一个月时间,跑遍了周边五个县城,终于找到问题所在——原来当时的包装太简陋,客户觉得不上档次。后来她重新设计了包装,还印上了‘林家村特产’的字样,销量很快就上去了。”

第二个展厅叫“蓬勃发展”,展示的是1990年到2010年的故事。这里有食品加工厂扩大规模时购买的第一台自动化设备模型,有苏然当年跑业务时用的旧自行车,还有希望小学孩子们的作业本。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面“爱心墙”,上面贴满了被资助学生的感谢信。“从2000年到现在,林悦女士和苏然先生一共资助了128名贫困学生,其中有36人考上了大学,有的成了医生,有的成了老师,还有的像林晓星一样,回到了乡村工作。”讲解员的声音温柔而坚定,“这面墙,是爱心的传递,也是奋斗精神的延续。”

第三个展厅叫“薪火相传”,是专门为年轻人准备的。这里陈列着林晓星团队设计的生态稻田规划图、苏乐乐的文创产品样品、郑阳运营的抖音账号后台数据截图,还有实践队抗旱时用过的抽水泵和水管。“2023年夏天,林家村遭遇旱灾,实践队的年轻人连续半个月泡在田里,白天抽水灌溉,晚上研究抗旱技术,最终保住了120亩稻田。”讲解员指着展柜里的抽水泵,“这台机器,不仅救了秧苗,更让我们看到,年轻一代已经接起了奋斗的接力棒。”

李厅长在第三个展厅里停留了很久,他拿起苏乐乐设计的“非遗伴手礼”盒子,仔细看着上面刻的扎染口诀,笑着对身边的专家说:“你看,这就是传承的力量。老手艺没有过时,只要年轻人愿意创新,就能让它焕发生机。林家村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乡村振兴,既要守住根,也要开新花。”

中午时分,纪念馆里依然挤满了人。林悦坐在轮椅上,被大家围在中间,听老村民们讲过去的故事。曾经造谣林悦的张婶,如今也老了,她拉着林悦的手,不好意思地说:“林悦啊,当年是我糊涂,听了别人的闲话就跟着造谣,你别往心里去。现在看到村里这么好,孩子们这么有出息,我才知道,你当年做的都是对的。”

林悦笑着摇摇头:“都过去的事了,还提它干什么?现在大家日子过好了,比什么都强。”她看着身边叽叽喳喳的孩子们,心里满是欣慰。有个小男孩拿着本画册,跑到她面前,认真地说:“林悦奶奶,我长大了也要像您一样,建设咱们村!”

林悦摸了摸小男孩的头,眼里满是慈爱:“好孩子,只要你有这份心,好好读书,将来一定能为村里做贡献。记住,不管做什么,都要脚踏实地,不能怕困难,更不能忘了根。”

下午,实践队特意在生态稻田里安排了“农耕体验”活动。李厅长和专家们跟着林晓星下了田,体验插秧的乐趣。虽然大家的动作很生疏,有的把秧苗插得歪歪扭扭,有的还溅了一身泥,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李厅长一边擦汗,一边对林晓星说:“现在的年轻人,能放下手机走进田里,不容易啊。你这个生态稻田的想法,既保护了环境,又让游客体验了农耕文化,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