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薪火相传的新篇:一场让乡村未来绽放光芒的青春接力
大暑时节的林家村,日头刚过正午就把空气烤得发烫,村口老槐树的叶子蔫蔫地垂着,蝉鸣声裹着热浪在枝头盘旋,连趴在墙根下的大黄狗都懒得抬头,只把舌头伸得老长。可村文化站的活动室里,却像烧了把火似的热闹——二十多个穿着统一白蓝t恤的年轻人挤在长桌旁,t恤胸口印着的“林家村乡村振兴实践队”字样格外醒目,桌上摊着卷边的农田规划图、写满演算公式的草稿纸,还有几袋刚从田里摘来的西红柿、黄瓜,沾着的泥土在空调风里慢慢变干,透着股新鲜的土腥味。
“我反复算过了,村西头那一百二十亩连片稻田,要是改成‘生态艺术观光区’,用紫米、红米和常规水稻按比例搭配,能种出‘林悦奶奶办厂’‘苏然爷爷修桥’‘联村联盟助农’三幅图案!从观景台往下看,就是一部能看的‘林家村奋斗史’!”说话的林晓星,扎着高马尾,额角的碎发被汗浸湿贴在皮肤上,手里攥着支马克笔,在规划图上用力圈出一大片区域。她是林悦的曾孙女,刚读完省城农业大学大二,放暑假前就跟辅导员请假,说“要回村给稻田‘讲故事’”,拎着装满专业书的行李箱,第一天就扎进了村档案室,翻了三天的老照片和土地台账。
坐在她对面的郑阳,手指在平板上飞快滑动,调出刚渲染好的3d效果图:“晓星这想法绝了!我把观景台设计成竹编穹顶结构,骨架用咱们村老竹匠张叔的手艺,外层覆透明防晒膜,既保留老手艺特色,又能当网红打卡点。另外,我还想在观光区入口设‘时空信箱’,游客写下对十年后林家村的期待,咱们每年中秋开一次箱,拍成短视频发抖音,上次我帮扎染作坊运营账号,三个月就涨了十万粉,这个肯定能火!”郑阳是小郑的儿子,学新媒体专业,去年暑假帮村里卖滞销的桃子,靠直播一天就卖了五千斤,现在村里不少老人都知道“小郑的儿子会用手机赚钱”。
“还有‘非遗研学营’得升级!”苏乐乐突然从包里掏出个巴掌大的竹编小架子,上面挂着块染着浅蓝花纹的迷你手帕,“我设计了‘老艺人伴手礼套装’,游客学完扎染,能把自己做的小手帕装进竹编盒,盒子侧面刻周阿婆的签名,里面附一张手写的扎染口诀。上次我拿样品给城里的同学看,他们都说‘这比商场里的文创有温度’,咱们既能让游客留纪念,又能帮老艺人们多赚份收入!”苏乐乐是苏晓舟的孙子,读文创设计专业,随身总揣着个速写本,村里民宿的墙画、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大半都出自他的手,连周阿婆的扎染作坊招牌,都是他用毛笔写的。
年轻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声盖过了窗外的蝉鸣,连空调风都带着股热气。活动室角落,八十岁的林悦坐在轮椅上,盖着块绣着兰草的薄棉毯,由苏晓舟推着,静静看着这一幕。她的视力不如从前,得眯着眼才能看清孩子们的脸,可那股子劲头却看得真切——跟她1982年刚到村里时一样,眼里有光,心里有劲,还带着股不服输的韧劲。
“妈,您看这些孩子,脑子比咱们当年活泛多了。”苏晓舟轻声说,伸手帮林悦理了理棉毯,“晓星想的生态稻田,乐乐设计的伴手礼,都是咱们这代人没敢想的新鲜事。”
林悦轻轻点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膝盖上的布纹:“是啊,长江后浪推前浪。当年我办工厂时,连个像样的包装纸都没有,哪想到现在能靠手机直播卖货,还能把稻田种成画?”她想起晓星刚回村那天,拉着她的手说“太奶奶,我在学校学了生态农业技术,要让咱们村的田既产粮食,又能当风景”时,眼里闪着的光,像极了四十多年前,她在山洞里发现神秘空间,摸着那些高产种子时的样子。
可实践队的第一步,就撞了个硬钉子。林晓星拿着修改好的规划图找村两委开会,提出改造一百二十亩稻田需要引进有机水稻种子、修建观景台和智能灌溉系统,初步估算要五十八万。村老会计算完账,手指在算盘上拨得噼啪响,皱着眉说:“晓星啊,这钱可不是小数目。咱们村去年集体收入才八十二万,还要留二十万给老人发养老金、修村路,万一观光区没人来,这五十八万不就打水漂了?”
不止是资金问题,村民的顾虑更棘手。村西头的老周,三亩稻田正好在规划区内,他拿着锄头站在田埂上,对着实践队的孩子直摇头:“我种了四十年地,就知道怎么种普通水稻,撒化肥、打农药,简单省事。有机水稻娇气,要人工除草、用有机肥,我哪会种?万一没收成,我孙子下半年上大学的学费都没着落!”跟老周想法一样的村民不少,有的担心技术跟不上,有的怕投入多回报少,还有的觉得“好好的地改成观光区,就是瞎折腾”,连之前支持实践队的张叔都劝:“晓星啊,要不先试种十亩?别一下子搞这么大动静。”
那天晚上,实践队的活动室亮到半夜。林晓星坐在长桌前,看着摊在桌上的规划图,眼圈红了。郑阳递过来一瓶冰可乐,拉过把椅子坐在她身边:“别灰心,咱们找证据说服他们!明天我跟你去邻县的‘稻香生态农场’考察,拍点视频、拿点数据回来,让大家看看人家是怎么靠稻田赚钱的。”苏乐乐也凑过来,把速写本摊开:“我帮你整理有机水稻的种植步骤,画成流程图,老人家一看就懂。还有伴手礼,我再改改设计,争取让周阿婆他们也满意。”
接下来三天,林晓星带着郑阳、苏乐乐跑了三个生态农场。在邻县的“稻香农场”,他们看到一望无际的稻田里,用不同颜色的水稻种出了“嫦娥奔月”“五谷丰登”的图案,观景台上挤满了拍照的游客,农场商店里的有机大米、稻田虾、稻花香酒摆得满满当当,价格比普通农产品高两三倍,却卖得火热。农场负责人老李是个五十多岁的农民,笑着给他们算账:“我们三年前跟你们村一样,村民们都不理解,说‘种个地还搞花架子’。现在呢?家家户户都入股,去年人均增收两万六,比种普通水稻强多了!”林晓星把这些都拍进视频里,还跟老李要了详细的成本收益表、土壤检测报告,连游客量的月度统计都抄了下来。
回到村,林晓星立刻在村文化广场组织了一场“生态观光稻田说明会”,把村民们都请了过来。她架起投影仪,先放了邻县农场的视频,画面里游客欢笑、村民忙碌的场景,让台下的村民们渐渐坐直了身子。接着,她翻开成本收益表,指着上面的数据说:“大家看,有机大米一斤能卖十五块,是普通大米的三倍;游客来体验插秧、收割,每人收五十块体验费;再加上卖伴手礼,咱们这一百二十亩地,一年至少能赚三十五万!按入股比例分红,一亩地一年能多赚两千多块,比种普通水稻强多了!”
她又举起土壤检测报告,声音更响亮了:“省农科院的王专家来看过咱们村的土,说没有污染,肥力足,特别适合种有机水稻。王专家还答应,每个月来村里指导一次,免费教大家防虫、除草、施肥技术,保证大家都会种!”
最后,林晓星深吸一口气,看着台下的村民们,一字一句地说:“关于资金,我已经向省里申请了‘大学生乡村创业扶持基金’,能拿到二十万。剩下的三十八万,我想让大家自愿入股,一亩地算一千块股金,赚了钱按股分红,要是亏了,我个人承担七成损失!我这两年攒的奖学金、兼职赚的钱,一共有五万多,都先投进去,算是我的诚意!”
这话一出,广场上安静了几秒。老周看着晓星汗湿的t恤、晒黑的脸,想起了1985年林悦带着村民们办工厂时的样子——也是这样,顶着质疑,拍着胸脯保证,最后真的让大家过上了好日子。他突然站起来,手里还攥着个烟袋锅:“晓星,我信你!我这三亩地,入股!你说怎么种,我就怎么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