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老周带头,其他村民也纷纷响应。“我入两亩!”“我家五亩都算上!”“晓星这孩子实在,咱们跟着她干!”短短两天,就有五十六户村民报名入股,凑齐了三十八万资金。省农科院的王专家也如约而至,在田里手把手教村民们育秧、堆有机肥,晓星和实践队的成员们也跟着学,每天泡在育苗棚里,皮肤晒得黝黑,手上磨出了水泡,却没人喊累。苏乐乐还把种植步骤画成漫画,贴在村公告栏上,连不识字的老人都能看懂。
可天不遂人愿。就在秧苗准备移栽的前一周,林家村遇上了罕见的旱灾。连续半个月没下雨,田里的土裂得能塞进手指,刚育好的秧苗蔫头耷脑,叶子卷成了筒状,轻轻一碰就掉。老周蹲在田埂上,看着自己的秧苗,急得直叹气:“这可怎么办啊?再不下雨,苗就全死了!”实践队的孩子们也慌了,晓星每天凌晨四点就去田里查看秧苗情况,中午顶着四十度的高温找水源,晚上还在网上查抗旱技术,手机里存了十几个农业专家的联系方式,半夜还在给专家发消息请教,眼睛里布满了红血丝。
苏乐乐看着晓星的样子,心疼得不行。他偷偷联系了自己的大学导师,导师推荐了一种“秸秆覆盖保水法”,还帮忙联系了县里的农机站,借来了五台抽水泵。郑阳则在抖音上发起了“帮林家村抗旱”的话题,联系了几个本地网红,直播村民们抗旱的场景。没想到,这段视频一下子火了,播放量超过了一百万,不少网友留言鼓励,还有一家农业企业主动联系,捐赠了一批水管和抗旱药剂,甚至派了两个技术人员来村里指导。
那天早上,当第一台抽水泵抽出清水,顺着水管流进干裂的稻田时,村民们都欢呼起来。老周拉着晓星的手,眼眶红红的:“晓星,谢谢你。要不是你,我这苗就真没救了!”晓星笑着摇头,手上还沾着泥:“周爷爷,这是咱们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您看,只要咱们心齐,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
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旱灾终于挺了过去。移栽后的秧苗长势喜人,绿油油的稻田像块毯子铺在地上,随着风起伏。郑阳设计的竹编观景台也开始动工,村里的老竹匠们带着年轻人一起编骨架,每天都有村民来围观,有人还主动帮忙递工具。苏乐乐的“非遗伴手礼”也试生产了一批,周阿婆带着几个老艺人,每天在扎染作坊里教游客扎染,看着游客们拿着自己做的小手帕开心地拍照,周阿婆笑得合不拢嘴:“没想到我这老手艺,还能这么受年轻人喜欢!”
更让人惊喜的是,郑阳运营的“林家村研学营”抖音号,因为发布了抗旱的短视频,一下子涨了五万粉。不少家长留言想带孩子来体验农耕,还有企业联系想定制伴手礼。上个月,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还跟村里签了合同,要采购五十万元的有机大米和非遗伴手礼,作为员工中秋福利。
交货那天,村里的三辆货车都装满了包装精美的大米和伴手礼,大米礼盒上印着苏乐乐设计的稻田图案,伴手礼盒里放着周阿婆手写的扎染口诀。林晓星和实践队的成员们站在村口,看着货车缓缓远去,脸上满是自豪。郑阳举着手机,正在直播:“家人们,咱们林家村的有机大米要发往全国各地啦!这些大米都是村民们用老方法种出来的,没有农药化肥,吃着放心!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小黄车,支持一下咱们乡村振兴!”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稻田上,给绿油油的稻穗镀上了层金边。林悦和苏晓舟坐在轮椅上,看着孩子们忙碌的身影,相视而笑。林悦轻声说:“晓舟,你看,咱们的接力棒,终于交到了靠谱的人手里。”
苏晓舟点点头,声音里满是感慨:“是啊,这些孩子比咱们当年有文化、有见识,还懂新技术。林家村的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好。”
这时,晓星跑过来,蹲在林悦身边,兴奋地说:“太奶奶,我们下一步想建‘乡村数字图书馆’,把城里的电子书、在线课程引进来,让村民们在家就能学技术;还想办‘青少年农耕夏令营’,让城里的孩子来体验插秧、收割,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王专家还说,要帮咱们申请‘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村’,要是能评上,咱们村的名气就更大了!”
林悦摸着晓星的头,眼里满是慈爱:“好,好啊。太奶奶支持你们。记住,不管做什么,都要脚踏实地,心里装着村民,就像当年办工厂一样,把大家的好日子放在第一位。不要怕困难,咱们林家村的人,从来都是越挫越勇。”
晓星用力点头,眼眶有点红:“太奶奶,我记住了!我们一定会把林家村建设得更好,让您和苏然爷爷当年的奋斗,能在我们手里开出更美的花!”
夜色渐浓,村里的路灯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映着稻田里的蛙鸣和孩子们的笑声。实践队的活动室还亮着灯,年轻人围在一起,继续讨论着未来的计划——他们要开发“林家村奋斗史”VR体验项目,让游客戴上眼镜就能看到从土坯房到小康村的变化;要打造“有机农产品溯源系统”,让每一粒米、每一颗菜都能查到种植、采摘、加工的全过程;还要联系省城的高校,建立“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吸引更多大学生来村里创业。
林悦坐在轮椅上,听着远处传来的讨论声,嘴角露出了满足的笑容。她想起1982年那个秋天,自己背着装满西红柿的篮子,走在去黑市的小路上,那时的她,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手里攥着仅有的几块钱,从未想过林家村会有今天的模样——有宽敞的马路,有明亮的教室,有能赚钱的老手艺,还有一群愿意为家乡奋斗的年轻人。
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稻田的清香。林悦轻轻闭上眼睛,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后的林家村:稻田里的艺术图案年年更新,研学营里的笑声此起彼伏,老艺人们的手艺代代相传,年轻人带着新技术回到家乡,把林家村建设成了人人羡慕的幸福家园。她知道,这场薪火相传的青春接力,永远不会结束;林家村的故事,会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里,书写出更加精彩、更加动人的新篇章,让乡村的未来,永远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