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关东长白山下有个靠山屯,屯里有个年轻的木匠叫王二。这王二不过二十出头,手艺却是祖传三代,做得一手好木工活。他做的家具不仅结实耐用,雕花刻纹更是栩栩如生,十里八乡都认他的名号。
王二这人老实本分,就是有个毛病——爱财。倒也不是贪得无厌,只是家境贫寒,自小看着爹娘省吃俭用,便总盼着哪天能发笔小财,让老母亲过上好日子。
这年腊月,靠山屯大雪封山,外头的活计都断了。王二正在家中发愁年关如何度过,忽听门外有人叩门。开门一看,是个须发皆白的老者,穿着件不合时节的青布长衫,身上竟不见半点雪花。
“老师傅,这般天气怎还在外行走?快请进屋暖暖身子。”王二热心肠,连忙让老人进屋。
老者也不推辞,进屋后四下打量,目光落在王二刚做完的一套梳妆台上,点头称赞:“好手艺!这雕花细腻,榫卯严实,不愧是王家木匠的后人。”
王二惊讶:“您认得我家先人?”
老者微微一笑,不答反问:“老夫姓胡,家住后山。今日特来请小哥帮忙做件活计,不知可否?”
王二为难道:“胡大爷,不是我不愿接,只是这大雪封山,一时半会怕是难以上山做工。”
胡老汉笑道:“无妨,老夫家中备有工坊,工具木料一应俱全。只需小哥随我走一趟,工钱必不会亏待。”
王二思忖片刻,心想闲着也是闲着,便应了下来。他收拾好随身工具,跟着胡老汉出了门。
说来也怪,这胡老汉走在雪地上竟不留脚印,王二跟在他身后,只觉得脚下生风,不到一炷香的功夫,已来到后山深处一处宅院前。这宅子青砖灰瓦,气派非凡,在这荒山野岭中显得格外突兀。
胡老汉引王二进入工坊,王二眼前一亮——这工坊宽敞明亮,各类工具齐全,木材堆积如山,且都是上等的红松、黄花梨等贵重木料。
“老夫欲定做一套十二扇的屏风,需精雕细琢,工期十日,工钱五十大洋,小哥可愿意?”胡老汉问道。
王二一听五十大洋,眼睛都直了,这够他平常大半年的收入,忙不迭答应下来。
当夜,王二便在工坊内开工。他手艺本就精湛,又见材料上乘,更是打起十二分精神。正忙活间,忽听门外有细碎脚步声,抬头一看,是个十七八岁的姑娘,穿着杏黄衫子,容貌秀丽,正探头向里张望。
“姑娘是?”王二放下工具问道。
姑娘抿嘴一笑:“我是胡家三小姐,听说家里来了位巧手木匠,特来瞧瞧。你这雕的是什么花样?”
王二忙道:“正在雕牡丹缠枝纹,寓意富贵绵长。”
胡三小姐走近细看,不由赞叹:“真是活灵活现!不知师傅可否教我几手雕工?”
王二面红耳赤,支吾道:“这雕工非一日之功,怕是难速成。”
胡三小姐也不强求,只在旁观看,时不时问些木工上的问题。王二一一解答,两人相谈甚欢,直到远处传来呼唤声,胡三小姐才匆匆离去。
此后几日,胡三小姐常来工坊,有时带些点心,有时泡壶热茶。王二渐渐得知胡家乃是山中修炼的仙家,已在此地居住数百年。他心里明白这是遇上了“保家仙”,但见胡家人待他友善,也就安心做工。
第十日傍晚,屏风即将完工,只差最后几处修饰。胡老汉来看过后十分满意,当即取出五十大洋作为酬劳。
王二收下钱袋,心中欢喜,却又隐隐有些不舍。这些时日与胡三小姐相处,竟生出几分情愫,只是人仙殊途,不敢妄想。
胡老汉似乎看穿他的心思,笑道:“小哥手艺精湛,人品也端正。老夫有一言相劝:归家后切莫贪不义之财,否则必有祸事。若遇难处,可来后山老槐树下唤我三声。”
王二连连称是,当晚收拾妥当,翌日一早便被胡老汉送出山林。回到家中,他将三十大洋交给老母,只说接了桩大活计,隐瞒了胡家仙事。
有了这笔钱,王家过了个丰盛的年关。王二用剩下的钱置办了些新工具,开春后活计越发红火。
却说靠山屯有个姓张的财主,为人吝啬狡诈。这日他唤王二到府上,指着一段上等紫檀木道:“王二,听说你手艺了得,我要你做一套桌椅,工钱五块大洋。”
王二一看那紫檀木,不由皱眉:“张老爷,这木料贵重,做套桌椅少说也要半月工夫,五块大洋实在太少。”
张财主把脸一沉:“不做便罢,有的是人抢着做!”
王二心想这紫檀木难得,不做可惜,只好应下。回家后,他日夜赶工,半月后方才完工。这套桌椅做得精美绝伦,紫檀木天然纹理配上王二的雕工,堪称艺术品。
张财主见了大喜,却只扔给王二三块大洋:“拿着,多的算赏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