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山东沂蒙山脚下有个叫杨家屯的村子,村东头住着个叫杨三的木匠。这杨三手艺精湛,为人老实本分,就是时运不济,年过三十还未娶亲,守着祖传的三间瓦屋和满屋子的木匠家伙过日子。
这年腊月二十三,杨三从邻村做活回来,天色已晚。路过村后的鸟鸣山时,忽听得林子里传来阵阵呜咽声。杨三本不想多事,但那声音凄凄切切,终究放心不下,便提着灯笼循声而去。
但见一白毛狐狸后腿被猎人的铁夹子夹住,鲜血淋漓,眼见就要不行了。那狐狸见人来,眼中竟流露出哀求之色。杨三心软,四下张望见无人,便上前费力掰开铁夹,又撕下衣襟为它包扎。
“你这小东西,日后可要小心些。”杨三包扎完毕,摸摸狐狸脑袋,转身便要回家。
没走几步,忽听身后有人言语:“恩公留步!”
杨三大惊,回头一看,只见一白须老者立于月光下,身着青布长衫,仙风道骨,哪还有狐狸踪影。
“恩公莫怕,老朽乃山中修行的狐仙,今日遭劫,蒙恩公相救,特来答谢。”老者拱手道。
杨三这才定下心神,忙回礼道:“老人家言重了,举手之劳而已。”
老者笑道:“恩公谦逊。老朽别无长物,唯有一言相赠:明日午时,村西头王员外家要寻木匠做活,他必出低价相试,你切莫推辞,应下便是。做工时若见东厢房梁上有异样,切记莫要声张,待夜深人静时再来找我。”
说罢,老者化作一缕青烟消失不见。杨三揉揉眼睛,只当是做了个梦,便回家歇息去了。
谁知第二天一早,果然听闻王员外家要寻木匠修缮宅院。杨三半信半疑前去应征,王员外果然故意压价,出的工钱比平日少了一半。杨三想起老者的话,竟一口应下,周围工匠无不笑他痴傻。
开工第三日,杨三在东厢房上梁时,果然见主梁与屋檐交接处隐隐露出一角黄绸,似是包裹着什么物件。他记起老者叮嘱,不动声色继续干活。
当夜三更,杨三悄悄返回王宅,趁护院不备翻墙而入,轻手轻脚爬上东厢房梁,果见一黄绸包裹。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本泛黄的《鲁班经》残卷,书中不仅记载了许多失传的木工绝技,更有几页关于建筑风水的秘法。
杨三刚将经书藏入怀中,忽见老者又现身前来说道:“此书本是你杨家祖上之物,当年王员外祖父借去不还,今物归原主,也是天意。你好生研习,必能发扬杨家木艺。”
杨三大喜过望,正要道谢,老者又道:“不过你需谨记,习得此法当以善为先,若生邪念,必遭反噬。另外,每月十五月圆之夜,备三炷香、一壶酒于后院西北角,老朽自来与你论道。”
自此,杨三技艺大进,所做家具不仅坚固耐用,更有种说不出的灵性。谁家请他做了家具,家宅便安宁祥和;谁家建房请他主理,家业便日渐兴旺。杨三的名声渐渐传遍四里八乡,日子也红火起来。
一年后,杨三娶了邻村秀才家的女儿为妻,夫妻恩爱。每逢月圆之夜,杨三必按约备好香酒,狐仙便来与他讲授木艺精髓与风水之道。
却说这年秋天,县太爷要在城中修建一座观景楼,听闻杨三手艺,便重金相请。杨三精心设计,三月后楼成,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观者无不称奇。
上梁那日,县太爷亲临,酒过三巡后,拉着杨三问道:“听闻你得过异人传授,会那改运之法。本官有一心病,近年来仕途不顺,你可有法子助我官运亨通?”
杨三忙答:“大人明鉴,小的只会木工手艺,哪懂得什么改运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