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胶东一带有个李家沟,沟里住着个叫李守仁的老先生。这李先生年轻时读过几年私塾,在村里算是个文化人,平日里谁家写个信、立个契,都来找他帮忙。村里人敬重他,称他一声“李先生”。
李守仁这人有个特点—信神也信道,但信得不虔诚。初一十五他跟着婆娘去村头土地庙烧香,清明节也去祖坟烧纸,可要是有人问他究竟信什么,他便捋着花白胡子道:“圣人曰‘敬鬼神而远之’,这些事,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
这话说了等于没说。村里人都知道,李老先生这是两边都不得罪,也两边都不深交。
这年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是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李守仁的婆娘王氏早早备好了糖瓜,准备晚上祭灶。黄昏时分,李守仁从邻村帮人写对联回来,路上经过老槐树时,见树下坐着个白发老翁,衣衫单薄,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老人家,这天寒地冻的,你怎么坐在这儿?”李守仁上前问道。
老翁抬头,露出一张清瘦的脸:“赶路累了,歇歇脚。老弟这是往哪里去?”
李守仁说了自己住处,老翁笑道:“巧了,老朽也往那个方向去,只是年纪大了,走不动了。”
李守仁心善,便道:“要不嫌弃,到我家里住一宿,明日再赶路不迟。”
老翁也不推辞,跟着李守仁回了家。王氏见丈夫带回来个陌生老人,虽有些诧异,还是热情招待,多添了一副碗筷。
祭灶时,李守仁按惯例点了香,摆了糖瓜和酒菜。老翁在一旁看着,忽然问道:“老弟家祭灶,是希望灶君‘上天言好事’,多报善行,少报恶事吧?”
李守仁笑道:“这是自然,家家如此。”
老翁却道:“可我听说,灶君上天述职,是根据各家实际言行记录的。若平日不积德,单靠糖瓜甜嘴,怕是无用啊。”
李守仁闻言有些不悦,但碍于情面,只淡淡道:“老人家说的是,不过礼不可废。”
当夜,老翁与李守仁同榻而眠。半夜里,李守仁被一阵奇异的香味熏醒,睁眼一看,老翁正对着一盏小油灯烧着什么,口中念念有词。
“老人家这是做什么?”李守仁惊问。
老翁笑道:“不瞒老弟,我乃修行之人,今夜正是修炼之时。见你我有缘,想问你一句:可愿随我修行正道?”
李守仁一愣:“修行?修什么道?”
老翁道:“我乃狐仙一门,修行五百余年,若你得我指点,可窥长生之门。”
李守仁闻言大惊,狐仙之说在这一带流传甚广,据说有些人家供奉“胡仙”,能得保佑。但他一向自诩读书人,对这些民间精怪之说半信半疑。
“这个...容我考虑考虑。”李守仁含糊道。
老翁也不强求,只道:“三日后,我再来问你。”
次日清晨,老翁告辞离去。李守仁与妻子说起此事,王氏却道:“我可听人说过,这些仙家试探人心是真,若心不诚,反遭其害。你既不是真心修行,还是婉拒为好。”
李守仁觉得妻子说得在理,便将此事抛在脑后。
三日后,老翁果然又来。李守仁婉言谢绝,说自己凡夫俗子,不堪修行。老翁叹道:“可惜可惜。”又留下话,“若他日改变心意,可到后山老槐树下唤我三声‘胡三爷’,我自会现身。”
转眼过了正月十五,李守仁的独子李福生从县城回来,说起一桩奇事:县城里来了个西域喇嘛,据说神通广大,能为人灌顶赐福,许多富商显贵都去拜见。
“爹,您要不要也去看看?听说那喇嘛能为人增寿呢!”李福生道。
李守仁年过半百,对长寿之事颇为心动,便随儿子进了城。
那喇嘛住在城中最大的客栈,果然气度不凡。李守仁见了喇嘛,献上厚礼,请求长寿之法。
喇嘛闭目片刻,忽然睁眼道:“施主身上有仙缘,为何舍近求远?”
李守仁一惊,忙问何意。喇嘛道:“你半月前是否遇一老翁,邀你修行?”
李守仁连连称是。喇嘛道:“那是一位有道行的狐仙,你若随他修行,本可得道。可惜你缘分浅薄,中途而废。如今想求长寿,唯有皈依我佛,受我灌顶,方可延年。”
李守仁大喜,当即拜师。喇嘛赐他一串念珠,让他每日诵经百遍,三月后再来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