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章 灶仙赐福(1 / 2)

民国初年,关东地界有个叫靠山屯的小村子,村东头住着个叫赵老六的厨子。这赵老六祖上在旗,曾祖父那辈还是京城有名的御厨,后来家道中落,到了他这一代,只剩下一手传家的厨艺和一本破旧的食谱。

赵老六在屯子里开了个小饭馆,名唤“赵家菜馆”。他为人忠厚,手艺又好,烧的菜十里八乡都有名。特别是他做的红烧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据说有他祖上御膳房的味道。

这年腊月二十三,正是小年,家家户户祭灶神。赵老六照例在厨房贴了新的灶王爷画像,摆上糖瓜、糕点,恭恭敬敬上了三炷香。他媳妇早逝,无儿无女,就一个徒弟叫铁蛋,十六七岁的大小伙子,跟着他学手艺。

“师傅,咱今年祭灶的供品是不是太简单了?”铁蛋看着桌上简单的几样点心,小声问道。

赵老六叹了口气:“今年收成不好,乡亲们都不宽裕,咱能省就省点吧。”

祭拜完毕,赵老六让铁蛋早早回家,自己则留在店里收拾。夜深人静时,他忽然听到厨房有动静,以为是野猫偷食,便起身查看。

推开厨房门,赵老六愣住了。灶台前站着个白发老头,穿着一身古旧的灰色长衫,正拿着他晚上祭灶的糖瓜吃得津津有味。

奇怪的是,赵老六并不害怕,反而觉得这老头面善,便客气地问:“老先生是哪位?这么晚了,饿了吧?我再给您弄点吃的。”

老头笑眯眯地转过头来,眼睛亮得不像常人:“你这糖瓜不错,有京味儿。是你自己做的?”

赵老六点头:“祖传的手艺,不敢丢。”

老头也不客气,在板凳上坐下:“那就劳烦再来碗粥吧,清淡点的。”

赵老六生火熬粥,又切了一碟酱菜。老头边吃边点头,吃完抹抹嘴,说道:“你这人心善,手艺也好。我受了你的供奉,该报答你。明年正月十五,你会有场大机缘,但要记住三件事:第一,那日必有人请你做宴,无论如何要答应;第二,做菜时若见锅中异象,切莫声张;第三,宴席上若见东首客人与你使眼色,立刻跟他走,不要回头。”

赵老六正要细问,一眨眼的功夫,老头就不见了。他愣在原地,忽然瞥见灶王爷画像上的面容,竟与刚才那老头有七八分相似,心中大惊,知道是遇上了神仙。

转眼到了年关,赵老六的菜馆生意红火,他把那晚的奇遇藏在心里,只悄悄准备着。

正月十五一早,果然有个穿绸缎的陌生男子上门,说是三十里外李家庄的李老爷要办寿宴,原来的厨子突发急病,听说赵老六手艺好,特地来请。

赵老六想起灶王爷的嘱咐,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带着铁蛋和家伙什跟着去了。

到了李家庄,只见深宅大院,气派非凡。赵老六被引到后院厨房,只见食材山珍海味应有尽有。他指挥徒弟和帮工洗切烹炸,忙得不可开交。

正当他炖着一锅人参鸡汤时,忽然锅中雾气升腾,竟隐隐显出亭台楼阁的模样。赵老六想起灶王爷的话,不动声色,继续烹饪。

宴席开始后,赵老六照规矩在屏风后候着,随时准备应对客人的要求。酒过三巡,他注意到东首座上一位青衣老者频频向他使眼色,又悄悄指向后门。

赵老六会意,借口查看菜品,悄悄溜到后门。那青衣老者已等在那里,低声道:“赵师傅快随我来,你大祸临头了!”

赵老六大惊:“老先生何出此言?”

老者道:“今日宴上混进了胡子(土匪)的眼线,他们看中了李家的财富,半夜就要来抢劫。你是外人,乱军中必受牵连。我知一条小路,可保你平安回家。”

赵老六想起灶王爷的第三句嘱咐,当即决定跟老者走。他本想带上徒弟铁蛋,老者却摇头:“一人走可保平安,多人走必生变故。”

无奈之下,赵老六只好独自随老者离开。二人走小路回到靠山屯,刚到村口,老者便不见了踪影。

第二天传来消息,李家庄昨夜果然遭了胡子,李家大院被洗劫一空,还伤了好几个人。赵老六后怕不已,心想若不是灶王爷保佑,自己恐怕凶多吉少。

此事过后,赵老六的生意越发红火。更奇的是,他做菜时常常福至心灵,创造出许多新菜式,个个受欢迎。渐渐地,有人说赵老六得了“厨仙”指点,甚至有人说他家的灶台有灵性,能保佑人。

这年秋天,屯子里来了个姓钱的商人,要在当地开酒坊。听说赵老六的名声后,特意登门拜访。

钱商人神秘兮兮地说:“赵师傅,听说您家灶台有灵性,可否让我祭拜一下?实不相瞒,我家祖上也是厨行出身,曾得异人传授,能识‘天厨星’转世之人。”

赵老六本不想张扬,但见钱商人言辞恳切,便让他进了厨房。

钱商人对着灶台焚香叩拜后,忽然激动地对赵老六说:“果然如此!赵师傅,您就是‘天厨星’下凡啊!我在您身上看到了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