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户喜出望外,备了重金酬谢。刘福贵本欲推辞,黄三爷却道:“此金可收,当用于善事。”于是刘福贵收下金银,在村里办了义学,免费教授贫苦子弟。
此事传开后,刘福贵和黄大仙的名声越发响亮,连县城里的达官贵人也慕名而来。
一日,县太爷的独子得了怪病,昏迷不醒,群医无策。县太爷派人请刘福贵前去。黄三爷探查后道:“此子前日郊游,冲撞了柳仙(蛇仙),魂魄被拘。我虽可去说情,但柳仙性子孤傲,未必肯给我这个面子。”
刘福贵恳求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还请大仙尽力一试。”
黄三爷沉吟片刻,道:“也罢,我且去走一遭。你备好清香三柱,若香烧过半我仍未归,便敲响铜锣,助我脱身。”
当夜,黄三爷元神出窍,前往柳仙洞府说情。刘福贵在房内点起清香,静候佳音。眼看香将过半,黄三爷仍未回归,刘福贵心急如焚,正欲敲锣,忽见黄三爷现身,笑道:“幸不辱命,柳仙已答应放人。明日午时,公子自会苏醒。”
果然,次日县太爷的公子如期醒来,言说梦中有一黄衣老者和一青衣老者争执半日,最终握手言和。县太爷大喜,赠予刘福贵一块“仙家仁心”的匾额。
然而,福兮祸所伏。县城里有个姓胡的道士,自称茅山正宗,见刘福贵一个乡下教书先生抢尽风头,心生嫉妒,便四处散播谣言,说刘福贵养的是妖非仙,日后必生祸端。
黄三爷告诫刘福贵:“此人心术不正,但不必与他计较。我等修行,最忌与人争强斗胜。”
刘福贵依言,对胡道士的挑衅置之不理。胡道士见状,以为他心虚,更加变本加厉。
这年秋天,靠山屯突发山火,火势凶猛,直逼村庄。村民奋力扑救,但杯水车薪。危急关头,黄三爷现出原形,是一只比牛还大的黄皮子,对着火场连吹三口气,顿时狂风大作,风向逆转,山火反而向无人处烧去。全村人得以幸免,都亲眼目睹了这一幕。
胡道士得知后,趁机大做文章,说这是妖孽作祟,若不除去,必将危害四方。他怂恿县太爷请来城隍爷的神符,要镇压黄大仙。
当晚,黄三爷对刘福贵说:“我本欲长久护佑此地,但如今人仙殊途,若强行留下,恐生事端。况且我修行已满,不日将前往昆仑仙山继续修行。”
刘福贵闻言,黯然神伤,知是分别之时将至。
黄三爷又道:“我去之后,胡道士必来为难于你。我留下一道护身符,可保你平安。三年后的今日,你我还有一面之缘。”
次日,村民发现南山老松树下一道金光直冲云霄,随后便不见了黄大仙的踪影。胡道士前来挑衅,却被一道无形之力挡在村外,只得悻悻而归。
三年后,刘福贵已是靠山屯的族长。他牢记黄三爷教诲,兴办学堂,扶贫济困,使靠山屯成为远近闻名的仁义村。
这年除夕,刘福贵梦见黄三爷前来告别:“吾已位列仙班,今日特来辞行。先生一生行善,必得善终。日后若有困难,可向南山老松树焚香祷告,我自会知晓。”
刘福贵醒来,见桌上多了一枚金灿灿的仙果,服下后精神焕发,仿佛年轻了二十岁。
后来,刘福贵活到一百零八岁,无疾而终。去世当晚,有人见一道金光从刘家屋顶升起,向南山方向飞去。村民都说,这是黄大仙来接刘老先生去仙山了。
自此,靠山屯立下规矩,敬奉黄大仙,但不得妄求。而黄仙报恩的故事,也在长白山下代代相传,成了当地人茶余饭后的美谈。
每逢天灾人祸,总有人声称见到一位黄衣老者暗中相助,事毕便化作一道金光消失。村民们知道,那是得道的黄三爷,仍在默默护佑着这一方水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