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长白山下有个叫靠山屯的小村子,村里有个叫刘福贵的年轻人,是屯里少有的识字人。他祖上本是关内大户,后来家道中落,才迁到这关外荒僻之地。
这年冬天,雪下得比往年都大,刘福贵从镇上教书回来,天色已晚。他抄近路穿过老林子,忽然听见一阵凄厉的兽鸣。循声望去,只见一只通体金黄的黄皮子,后腿被猎人设的铁夹子夹住了,鲜血染红了一片雪地。
那黄皮子见了刘福贵,竟不躲不闪,反而两只前爪合在一起,像人作揖般朝他拜了拜,眼里噙着泪光。
刘福贵心里一惊,想起老人常说,这长白山里的黄皮子活久了便有灵性,若是见了不寻常的举动,万万不可得罪。他心下不忍,便上前掰开铁夹,小心翼翼地把黄皮子救了出来。
“黄大仙,今日我救你一命,望你日后莫要祸害乡里。”刘福贵一边从衣襟上撕下布条为它包扎,一边念叨着。
那黄皮子像是听懂了一般,点了点头,一瘸一拐地消失在密林深处。
转眼过了半年,到了夏天。一日,刘福贵从学堂回家,忽见一位黄衣老者站在自家院门前。老者身形瘦小,尖嘴无须,一双眼睛滴溜溜转,颇有几分狡黠之气。
“刘先生留步,老朽姓黄,特来报答当日救命之恩。”老者拱手道。
刘福贵一愣,随即恍然大悟:“您...您就是那日的...”
“正是。”黄衣老者笑道,“老朽修行五百年,那日遭劫,幸得先生相救。今日特来履行承诺,保先生家宅平安,财运亨通。”
刘福贵虽有些惶恐,但见老者言语恳切,便邀他进屋喝茶。交谈中,黄衣老者自称“黄三爷”,言谈举止与常人无异,只是偶尔眼神中闪过一丝野兽般的精光。
自此之后,刘家果然事事顺遂。刘福贵在镇上的薪水涨了;家里荒废多年的几亩薄地,竟莫名其妙长出好庄稼;就连他老母亲多年的咳疾也渐渐好转。村里人都说刘家走了大运,只有刘福贵心知肚明,这是黄三爷在暗中相助。
黄三爷不时来访,有时带些山珍野味,有时只是闲聊。他虽为保家仙,却从不索取供奉,只说修行之人讲究因果报应。
一日,黄三爷忽然正色道:“刘先生,老朽修行将满,不日将遭天劫。若得贵人相助,或可避过此劫,修为大增。”
刘福贵忙问如何相助。
黄三爷道:“三日后子时,南山老松树下,若见雷光电闪,只需先生站在高处大喊三声‘好个得道的黄大仙’,便是助我了。”
刘福贵记在心里,满口答应。
到了第三日半夜,果然电闪雷鸣,刘福贵依言前往南山。只见那棵老松树下,一道金黄身影在雷光中若隐若现。他站在高处,运足气力大喊三声:“好个得道的黄大仙!”
话音刚落,一道霹雳落下,却偏了三分,击在旁边石头上。霎时间云收雷止,月光重现,黄三爷现身面前,衣袂飘飘,仙风道骨,向刘福贵深深一揖:“多谢先生助我渡过天劫,今日方得正果。”
自此,黄三爷神通更胜从前,不仅能预知吉凶,还能治病救人。刘福贵在他的帮助下,渐渐成了靠山屯最有威望的人。谁家有个疑难杂症,或是丢了牲口,都来找他求助。黄三爷也总是有求必应,只是告诫刘福贵,切不可借神通敛财欺人。
却说靠山屯往东三十里,有个张家庄,庄里有个张大户,是方圆百里最有财势的人。这张大户年过四十,膝下却无一儿半女,遍请名医而无果。听闻靠山屯有个刘福贵能请仙家治病,便备了厚礼前来相求。
刘福贵本不想张扬,但见张大户言辞恳切,便答应一试。黄三爷听后,掐指一算,道:“这张大户祖上积德,本不该绝后。只是他年轻时曾为富不仁,断了一户穷人的生路,故有此报。若要得子,需先弥补过错。”
刘福贵将这话转达给张大户。张大户回想往事,确有此事,惭愧不已。他当即寻得那户穷人的后人,赠银百两,助其安家立业。三个月后,张大户的夫人果然有了身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