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步操作,相当于不仅混淆了路径,还改变了资金的“形态”,进一步增加了追踪难度。屏幕上,资金流线条的颜色开始变化,从代表比特币的橙色,变成代表门罗币的灰色,又变回橙色或代表以太坊的蓝色。
“重复过程。”素察强调,“将经过一轮混合和转换的资金,再次拆分,进入新一批中转钱包,然后选择不同的混币器和dEx,进行第二轮、甚至第三轮的混合。迭代次数越多,匿名集越大,清洗效果越好。”
整个流程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化学提纯过程,或者是在编织一张巨大而混乱的蜘蛛网。原始的资金被不断打散、混合、变形、再组合。
“最终沉淀。”素察指着流程图的终点,“当这些资金经过足够层数的清洗后,它们会最终汇入一批经过精心准备的‘干净钱包’。这些钱包,将由苏菲控制的‘宏图远景’等空壳公司,以‘公司投资加密货币资产’的名义,在合规的加密货币交易所(如base Institutional, baody)进行注册和KYc认证。”
“这样,这些原本沾满血腥的比特币,就变成了‘合法’公司持有的‘数字资产’。未来,这些公司可以‘合法’地出售这些加密货币换取法定货币,或者直接用它们进行支付和投资。”
陈默静静地听着,目光跟随着屏幕上那些不断变化、交织、最终归拢的资金流线条。他虽然不完全理解所有的技术细节,但他能看懂其中的逻辑:化整为零,混入汪洋,改头换面,最终登堂入室。
“成功率?风险点?”他问道。
“没有100%的成功率。”素察推了推眼镜,“链上分析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风险点在于:第一,混币器本身可能被渗透或留下后门。第二,我们的操作模式可能被分析出规律。第三,接收资金的合规交易所也有严格的风控,如果大量资金突然涌入,可能引起怀疑。所以,我们必须控制节奏,细水长流。”
“需要多久?”
“初步清洗这五千万美元,预计需要两到三个月时间。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精密操作的过程,不能求快。”
陈默点了点头。他欣赏这种依靠技术和规则,而非单纯暴力的方式。“按计划进行。记录所有路径和密钥,确保绝对控制。”
“明白。”
指挥室内,再次只剩下服务器风扇的嗡鸣和键盘敲击声。
素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这场无声的数字战争中。他编写着复杂的脚本,监控着每一笔交易的状态,规避着可能存在的监控节点。他就像一个数字时代的炼金术士,试图将黑色的数字黄金,炼成在阳光下也能闪耀的“合法”财富。
加密货币混币器,这条看不见的战线,与苏菲所在的传统金融战线并行不悖,共同构成了“暗影”清洗资金的复杂双翼。它们的目标一致:让黑暗帝国的资本,能够在光天化日之下,畅通无阻地流动,滋养其不断膨胀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