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张松进长安(2 / 2)

还未进城,他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但见城外成片的麦田金黄灿烂,无数农人正在忙于夏收。一车车粮食被拉进仓中,地里也响起牛鞭抽打的声音。更让他惊讶的是,一些年轻农夫操着他从未见过的新式犁具在翻耕土地,那犁具造型奇特,翻土既深又快。

“关中重新活过来了。”张松喃喃自语。

他记得很清楚,原先董卓迁都长安时,与后来的西凉军将关中祸害得不轻。加上连年干旱,关中百姓逃往巴蜀的也不少。

老主公征其青壮为军,当时也接收了不少从关中逃难而来的才干之士,如今都在刘璋帐下听用。从他们口中,张松深知当年关中的惨状,田地荒芜,十室九空,饿殍遍野。

哪是如今这般景象?滚滚麦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派生机勃勃。

张松进入长安城歇脚,更是大开眼界。但见街道宽阔,市井繁华,商铺林立,行人如织。更让他惊讶的是,街上随处可见羌胡打扮之人,甚至还有深目高鼻的西域商贾。他们与汉人自如交易,言谈甚欢。

“凉州被明国占据后,治理得真是不错。”张松暗忖,“不仅能压制羌胡,还能通商往来,更是重开了西域商路。这等治国之才,实在令人佩服。”

当晚,张松在驿馆中辗转难眠,思绪万千。

“吾蜀郡张氏看来得寻找出路了,不然以后等明军进入成都,等待张氏的只有落没。”他忧心忡忡地想道。

张松开始仔细回忆明国有名的文武大臣,惊讶地发现竟然没有一个是益州籍的。这个发现让他心中激动起来。

“若是此时投靠明国,以明王文治武功,必然要平衡各地势力。加吾之才能,一定会得到重用。”张松越想越觉得这是张氏家族的一条明路。

他忽然想到一个绝佳的立功机会,他可向明国献上巴蜀舆图!以他过目不忘的本领,记住益州各郡官道、小道,兵力布置都不在话下。到时临摹出巴蜀更详细的舆图,必有助于日后明国在巴蜀行军。

“蜀地关隘险要,若无详细舆图,纵有百万大军也难以施展。吾若献上此图,便是大功一件!”张松越想越兴奋,睡意全无。

他索性起身,点亮油灯,铺开绢帛,开始凭记忆勾勒益州主要关隘和道路。葭萌关、剑阁、绵竹、雒城、成都......一处处关城要隘在他笔下逐渐呈现。他还特意标注了各处的兵力部署与换防时间,这些都是他身为蜀中重臣才能掌握的机密。

画到一半,张松忽然停笔,心中掠过一丝愧疚。毕竟他受刘璋父子恩惠,如今却要背叛旧主。

但转念一想,刘璋暗弱,不能任贤用能,蜀中士人多有怨言。加之如今刘备割据,巴蜀分裂,迟早会被明国所灭。他此举也是为了保全宗族,更是为了让巴蜀百姓少受战火之苦。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蜀王非明主,何必为他殉葬?”张松自我宽慰道。

想到这里,他再无犹豫,继续伏案作图。

第二天一早,张松便催促随从尽快启程,早日见到明王,表明投诚之意。

“时不我待啊。”张松望着东方初升的朝阳,喃喃自语,“明国一统天下之势已成,吾须早日为家族谋划前程。”

临行前,他最后望了一眼长安城。这座往日西都在明国的治理下重现生机,这让他对明王的治国之能更加信服。

“或许,真的找到了值得效忠的明主。”张松心中升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期待。

他整了整衣冠,登上马车,向着东方疾驰而去。这一次,他不仅要为明国献上巴蜀的山川险要,更要献上自己的才智和忠诚。

在这天下大势已然明朗之际,他张松,也要为自己和家族,选择一个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