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夏,烈日如火,炙烤着中原大地。波彦一行人风尘仆仆,终于进入了汝南郡界。
官道两旁,高大的柳树垂着浓密的绿绦,提供了些许阴凉。时至午时,日头正烈,波彦便下令在路边一处的凉亭暂作歇息。
人马停驻,各自寻了阴凉处喝水解乏。波彦站在凉亭的石栏边,目光投向远方那一片广袤的田野。
眼前的景象,让他这个经历过无数生死、见惯了人间惨剧的明王,心中也不由得涌起一股复杂难言的暖流与感慨。
田野间,正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抢收抢种繁忙景象。
金黄的麦浪在风中翻滚,农人们头戴斗笠,手持镰刀,正弯腰奋力收割。
镰刀划过麦秆的唰唰声,伴随着打谷场上传来的连枷击打声,交织成一曲充满希望的丰收乐章。
收获后的田地里,另一部分人驱赶着耕牛,扶着更省力名叫曲辕犁新式耕犁,翻起带着湿气的泥土,准备播下新的种子。
就连那些半大的孩子,也没有闲着,他们或是跟在父母身后拾取遗落的麦穗,或是提着陶罐给大人送水,小小的身影在田埂上欢快地奔跑,清脆的笑声随风飘来。
这一片生机勃勃、井然有序的农耕画卷,与波彦记忆深处的汝南,形成了天壤之别。
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了十几年前。那时,他们还是一支挣扎求存的黄巾,退守到这汝南之地。
记忆中,天空总是灰蒙蒙的,田野荒芜,杂草丛生。道路上,随处可见面黄肌瘦、衣不蔽体的流民,他们眼神空洞,步履蹒跚,只为寻找一口能够延续生命的吃食。易子而食,析骸而爨,并非只是史书上的冰冷记载。
为了活命,无数人拖家带口,加入了黄巾,与其说是为了替天行道,不如说是在绝望中抓住一根救命稻草。
其余的人,大多沦为世家大族的佃户,在沉重的租税赋税和劳役压迫下,如同行尸走肉,眼神中早已失去了光彩,只剩下被生活碾压后的麻木不仁。
何曾见过如今这般景象?眼前的农人,虽然皮肤被晒得黝黑,汗水浸透了粗布衣衫,但脸上却洋溢着踏实而满足的笑容。
他们彼此间大声地打着招呼,讨论着今年的收成,语气中充满了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