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山里那点破事 > 第125章 匠心筑就千秋固,薪火相传一脉承

第125章 匠心筑就千秋固,薪火相传一脉承(2 / 2)

“阳子你带三个人去拉水泥!”

“老栓叔,你带五个人把沙准备好!”

“前缸,你先代替王师傅带三个人,去把填仓石场地弄出来,其余人跟大膀子去抬条石!”

工地上顿时热闹起来。号子声、车轮声、敲打声交织在一起,沉寂了一个冬天的工地重新焕发生机。

汪细卫和李池卫带着几个老师傅穿着长筒靴下到河里。

雪水初融,河水冰凉刺骨,但大家都顾不得这些。

“师傅,您慢着点!”汪细卫搀着李池卫的胳膊,“这水还挺急的。”

李池卫摆摆手:“不碍事。让我看看这桥墩子。”

老人蹲下身,仔细检查桥墩的每一处接缝,手指细细摸索着石块的缝隙,“嗯……当时用的水泥标号高,冻了这一冬反而更结实了。”

王师傅从桥洞底下绕过来,抹了把脸上的水珠:“李师傅,正。”

一群人又爬上二层拱桥涵洞里检查。

李池卫举着手电筒,光束在拱顶缓缓移动:“你们看这接缝,过了个冬天还是这么严实。当初砌拱的时候,我就说这桥要是能过第一个冬天,往后一百年都不带坏的。”

汪细卫笑着接话:“何止一百年?师傅您太谦虚了。咱们用的可都是上好的青石,水泥也是最高标号的。”

“中间咱们用了多少钢筋进去啊?只要没人用炸药搞破坏,这桥一千年都塌不了!”

李池卫终于露出欣慰的笑容,拍拍徒弟的肩膀:“你这孩子,就会哄我开心。不过话说回来,这桥确实争气。”

老人望着坚实的桥身,眼中满是自豪,“等你老了,带着孙子来看,就能说:瞧,这桥是爷爷当年修的!”

下午的日头偏西,工地上有往常的喧嚣,但节奏和年前相比,明显缓和许多。

各小组长拿着哨子,在各自片区来回走动,吆喝声不绝于耳:

“二狗!你他娘的安全带系紧点!你那扣子松着呢!”

“栓子,递石头的手势不对!忘了怎么发力了?腰要使上劲,不是光用胳膊拽!你特么脑子还在你婆娘身上呢?”

工人们刚从闲适的农耕状态转回高强度的工地,动作难免有些生疏笨拙。

有人揉着发酸的肩膀苦笑:“这胳膊腿过了个年,还真不听使唤了。”

另一个笑着捶他:“你以为还在地里抡锄头呢?”

汪细卫也没闲着,一路巡查,不时停下来示范几句:“慢点不怕,关键是把感觉找回来。手上稳,脚下更要稳!”

傍晚时分,炊烟从工棚一侧袅袅升起。

潘高园和两个帮厨早已忙得满头大汗,大铁锅里炖着白菜粉条,旁边是一盆刚蒸好的馒头,还有一桶金灿灿的玉米粥。

崔咏梅也系着围裙帮忙分菜,一边笑着骂那些想多捞两块肉的小伙子:“饿死鬼投胎啊!每人两块,多了没有!”

晚饭时,工人们三五成群蹲坐在工棚前、石料上,边吃边唠。

有人感慨:“还是高园做的饭香,回家吃媳妇做的都没这么得劲!”

众人哄笑,潘高园举着大勺笑骂:“那你有种别回家!以后见着你媳妇,我多少得给她提一句你说过的话!”

饭毕,李池卫一声招呼,各小组长赶忙撂下碗聚过来。他蹲在一块大桥石上,目光扫过每一个人,语气沉肃:

“都知道现在啥时候了,正月眼看就到底,二三月雨水一来,春汛可就不等人了。”

他声音不高,却字字砸在每个人心里,“满打满算,就一个多月。桥面铺装、护栏安装、最后清渣拆架,样样都是要紧活,样样都急不得,但又必须赶。”

他顿了顿,掏出烟袋,点燃咂了一口:“最难的时候咱们都熬过来了,别到最后这一哆嗦出了岔子。进度!质量!还有安全!”

他眼神陡然锐利,“年前说过的‘安全连坐’不是吓唬人。你这组出事,全组担责;你组长没管好,就别跟我干了。”

“我李池卫的队伍,容不得半点马虎。”

众人屏息静气,连连点头。老石匠张师傅应声道:“李师傅放心,我们都明白呢!”

“明白就赶紧行动!”

李池卫一挥手,“去打牌的、聊天的,都叫回来!我的话,原原本本说给每个人听。谁要是左耳进右耳出……”

他冷哼了一声,没再说下去,但众人都懂了。

小组长们立刻散开,冲进各工棚:“都别闹了!开会!李师傅发话了!”

原本喧闹的工棚迅速安静下来,人们围坐成一圈,听组长严肃地传达。

有人低声嘀咕:“这要是被赶出去,上哪找这么挣钱的活儿去?”

与此同时,汪细卫跟着李池卫往乡里走去。

夜色渐浓,他们修的乡政府里还亮着灯。

李池卫推门前顿了顿,整理了下衣领,对汪细卫低声道:“一会别抢话,看我眼色。”

乡里的各个管事见到李池卫,立刻笑着迎上来:“李师傅您怎么亲自来了!”又是递烟又是倒茶。

汪细卫站在一旁,看着师傅从容寒暄、说清工期紧迫、需乡里协调支持……

对方二话不说就应了下来。

他不禁想起年前自己独自来送礼时的冷遇,心里暗叹:“还得是师傅这张脸好使啊……”

回去的路上,李池卫瞥了一眼默默思索的徒弟,淡淡道:“瞧出啥了?”

汪细卫挠挠头:“人家还是认您这张脸,我还是不行啊。”

李池卫哼笑:“不全是脸面,是信任。我李池卫在这片地方干了多少年了?从来没误过事、没出过质量问题。你呀……”

他拍拍徒弟的肩,“还得熬!技术你有了,但这份让人放心的分量,得靠时间、靠每一个工程稳稳当当地做,把声誉积累起来。”

汪细卫重重点头,夜风中,师徒二人的脚步走的稳健,声音清晰而踏实。

感谢大家的催更,感谢大家的陪伴,感谢大家送来的为爱发电和各种礼物,厚颜求五星好评!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