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阳光透过明德中学文学社的玻璃窗,落在铺着浅蓝桌布的长桌上,二十多封贴着邮票的信封整齐排列,信封上用不同颜色的笔迹写着收件地址——有云南山区小学的班级信箱,有留守儿童之家的联络点,还有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宿舍。文学社社长江念初站在桌前,手里拿着一枚“星星形状”的印章,正逐封在信封角落盖上印记,印章上“见字如面”四个字,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金色。
“社长,这是最后五张鼓励卡片,我刚写完!”社员小夏抱着一沓彩色卡片跑过来,卡片上画着可爱的卡通图案,有的是微笑的太阳,有的是挥动翅膀的小鸟,还有的写着“你笔下的每一句话,都在闪闪发光”。她今年高二,之前总觉得自己“不会表达”,加入书信结对社团后,跟着江念初学写鼓励的话,现在已经能轻松写出温暖的句子。
江念初接过卡片,仔细翻看:“写得真好!你看这张‘每一次努力,都在为未来铺路’,特别适合写给初三的同学,他们现在正为中考努力,肯定需要这样的鼓励。”她从抽屉里拿出一沓信纸,这是社团成员们写给结对伙伴的第一封信,有的分享校园生活里的趣事,有的讲述自己克服困难的经历,还有的画了校园风景的小插画,希望能让远方的伙伴“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书信结对”社团是江念初三个月前发起的。当时她在纪录片里看到,云南山区有不少孩子因为缺乏陪伴,很少收到除了家人之外的信件;还有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渴望能和同龄人交流,却没有合适的渠道。作为文学社社长,她觉得可以用“书信”这种慢下来的方式,为这些孩子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
最初筹备时,江念初遇到了不少难题。首先是确定结对对象,她联系了市慈善总会,又通过姐姐的朋友找到了云南两所山区小学和本地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负责人,反复沟通后,才确定了首批50位结对伙伴的名单,涵盖了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一年级的学生。然后是招募社团成员,她在学校公告栏贴了招募海报,没想到第一天就有30多个同学报名,最后筛选出22位有耐心、爱写作的社员,组成了首批书信结对小组。
为了让信件更有温度,江念初还制定了“三审制度”:第一审是社员互相检查,看看有没有不合适的表述;第二审是社团干部审核,确保内容积极向上;第三审是江念初终审,重点关注是否有能让结对伙伴感受到温暖的细节。比如有位社员在信里写“我们学校的樱花特别美”,江念初建议她加一句“下次我拍照片寄给你,让你也看看樱花飘落的样子”,这样能让远方的伙伴更有期待感。
“社长,我给结对的小宇写了我们学校运动会的事,还画了我参加跑步比赛的样子,你看这样可以吗?”社员小凯拿着信纸走过来,他是个腼腆的男生,平时不太爱说话,但写起信来格外认真。信里,他详细描述了运动会上自己如何从“跑最后一名”到“坚持跑完赛程”,最后写道:“我知道你在学习上可能也会遇到困难,但没关系,只要坚持下去,就是最棒的!”
江念初看着信里的插画,笑着说:“这个跑步的小人画得特别生动!小宇今年上小学五年级,正在学习跳绳,你可以在信里问问他‘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这样下次他回信时,就能有更多话题聊。”她还拿出一本“书信指南”,这是她参考了很多书信交流案例后整理的,里面写着“如何开启话题”“如何回应对方的分享”“如何避免不合适的表述”等内容,比如提醒社员们“不要过多提及物质条件的差异,多关注精神层面的交流”“遇到不了解的情况时,用‘我很好奇’代替‘你们怎么会这样’”。
为了让信件更有纪念意义,江念初还组织社员们制作“鼓励卡片”,要求每封信都附上一张,卡片上的内容要根据结对伙伴的情况定制。比如给特殊教育学校的听障学生,卡片上除了文字,还画了简单的手语图案,旁边标注“这是‘加油’的意思”;给山区小学的低年级学生,卡片上用彩色笔写了简单的谜语,希望能让他们在拆信时多一份惊喜。
今天是社团寄出首批书信的日子,社员们早早来到文学社,有的帮忙把鼓励卡片夹进信封,有的仔细贴上邮票,还有的在信封上写下“期待你的回信”的小备注。江念初则忙着给每封信盖“见字如面”的印章,这个印章是她特意找文具店定制的,希望能让远方的伙伴感受到“每一封信都被认真对待”。
“社长,我有点紧张,不知道小婷会不会喜欢我的信。”社员小雨小声说,她结对的是一位叫小婷的山区女孩,小婷因为父母在外打工,和奶奶一起生活,小雨在信里分享了自己和妹妹相处的趣事,还说“以后你想说话的时候,都可以写信告诉我,我会认真回复每一封信”。
江念初拍了拍小雨的肩膀:“别紧张,你的信里有很多温暖的细节,小婷肯定会喜欢的。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线上和云南的老师沟通时,老师说那些孩子收到信时,会反复看很多遍,甚至把信放在枕头底下吗?你的信,会成为小婷心里很珍贵的礼物。”
正说着,社团指导老师李老师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沓印有学校校徽的信封:“念初,学校知道你们在做书信结对活动,特意提供了这些信封,希望能让远方的孩子们感受到咱们明德中学的心意。”李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市图书馆愿意为社团提供“书信角”,以后可以在这里举办书信分享会,还能邀请结对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来参加线上交流活动。
社员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兴奋地欢呼起来。小夏立刻说:“太好了!以后我们可以把收到的回信展示在书信角,让更多同学知道书信结对的意义!”小凯也点头:“要是能和结对的伙伴视频交流,那就更棒了,我想看看小宇是不是和我画的小人一样可爱!”
江念初看着大家激动的样子,心里满是感动。她想起三个月前,自己还在为“没人支持”而担心,现在不仅有社团成员的认真付出,还有学校和图书馆的支持,更有远方伙伴们的期待,这份“笔尖上的温暖”,正在慢慢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下午两点,社团成员们一起把50封信念初的书信送到了邮局。邮递员叔叔接过沉甸甸的信封,笑着说:“这么多信啊,都是寄给远方的小朋友的吧?放心,我会尽快送到他们手里,让他们早点收到这份惊喜。”
从邮局回来的路上,小夏突然说:“社长,我们能不能给每封信都写个‘后续跟踪表’啊?记录下什么时候寄出、什么时候收到回信、对方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这样下次写信就能更有针对性了。”
江念初眼前一亮:“这个主意特别好!我们可以做个电子表格,每个人负责自己结对伙伴的跟踪记录,还可以定期在社团里分享‘书信故事’,比如对方提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我们怎么回应的。”她立刻拿出手机,建了一个“书信跟踪群”,把社员们都拉进去,还设置了“回信提醒”功能,避免错过回复的时间。
回到学校,江念初又忙着整理社团活动记录。她打开电脑,把今天寄信的照片、社员们的感想都整理成文档,准备下周在学校公众号上发布,希望能吸引更多同学加入书信结对社团。她还在文档里写下了自己的心愿:“希望每一封信都能成为一座桥梁,让远方的伙伴感受到陪伴,也让我们学会用更温暖的方式与世界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