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晨光穿过薄雾,温柔地洒在东莞郊区一片新落成的建筑群上。这里曾经是废弃的工业区,如今却矗立起一座充满设计感的现代化园区。主楼上,新生之家康复中心七个大字在晨曦中熠熠生辉,下方还有一行小字:每个迷途的灵魂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今天是中心正式启用的日子。杨潇和林倩早早来到现场,同行的还有参与项目设计的专家团队。林倩已经怀孕八个月,步履略显蹒跚,但眼中的光彩比任何时候都要明亮。
一切都按照设计图纸完成了。项目总监李工递上最后的验收报告,特别是记忆唤醒区,完全按照杨总的要求打造。
杨潇接过报告,目光却久久停留在主楼入口处那面特殊的设计墙上。墙上用浮雕的形式,刻画着一个失忆者在迷雾中寻找光明,最终与等待他的家人相拥的场景。这个设计灵感,正是来源于他自己的经历。
我们去记忆唤醒区看看。杨潇轻声说,下意识地握紧了林倩的手。
记忆唤醒区位于主楼二层,是整个康复中心最特别的地方。这里按照杨潇的记忆碎片设计,还原了各种可能触发记忆的场景:有模拟高端办公室的商务区,有充满生活气息的居家场景,甚至还有一个仿造松山湖畔的小型园林。
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心理专家张教授向他们介绍,我们收集了大量失忆症患者的案例,发现熟悉的环境和气味最能唤醒深层记忆。
林倩轻轻触摸着园林区的一草一木,眼中泛起泪光:这里和松山湖的那棵大榕树真像...
杨潇走到她身边,揽住她的肩:我希望来到这里的人,都能像我一样幸运,找回属于自己的记忆和人生。
就在这时,阿强匆匆走来,脸上带着难得的激动:潇哥,第一批受助者已经到了。
康复中心门口,三辆中巴车缓缓停下。车上走下来的,是经过严格筛选的第一批受助者——十五名因各种原因失忆的流浪人员。他们中有的因事故失去记忆,有的因心理创伤选择遗忘,还有的因疾病导致记忆混乱。
为首的是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男子,他局促地抓着自己破旧的衣角,眼神中既有期待又带着惶恐。工作人员正要上前引导,杨潇却示意让他来。
欢迎来到新生之家。杨潇走向那名男子,声音温和而坚定,我叫杨潇,曾经和你们一样,也在街头流浪过。
男子惊讶地抬起头,难以置信地看着眼前这个气度不凡的企业家。
这不是施舍,而是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杨潇继续说着,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在这里,你们将得到专业的帮助,找回记忆,重拾技能,最终回归正常的生活。
林倩也走上前来,孕中的她散发着母性的光辉:我是林倩,是这个中心的联合创始人。请大家相信,无论过去经历了什么,未来都充满希望。
受助者们被这真诚的欢迎所打动,眼中的戒备渐渐消散。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他们开始办理入住手续。
康复中心的住宿区设计得温馨如家。每个房间都配有独立的卫生间,墙上挂着励志的字画,床头柜上摆放着新鲜的花束。更贴心的是,每个房间都根据受助者的初步评估,放置了可能触发记忆的物品。
那个中年男子被安排在201房间。当他推开房门时,整个人都愣住了——房间的书桌上,放着一套精致的茶具,与他记忆中模糊的片段不谋而合。
这是...他的声音有些颤抖。
张教授微笑着解释:我们在你的随身物品中发现了一个茶具的碎片,猜测你可能对茶道有所了解。怎么样,要不要试试?
男子的手微微发抖,但当他触摸到茶具时,动作突然变得熟练起来。温壶、置茶、冲泡...一套动作行云流水,仿佛早已融入骨髓。
我想起来了...他喃喃自语,我好像...是个茶艺师...
这个突破性的进展让所有工作人员都激动不已。杨潇远远地看着这一幕,眼中闪着复杂的光芒。他想起了自己失忆时,林倩是如何一点一点帮他找回记忆的。
接下来的日子,康复中心开始有序运转。每天早上六点半,受助者们会在教练的带领下进行晨练;早餐后是心理辅导和记忆唤醒训练;下午则是技能培训和康复活动;晚上还有集体交流时间。
杨潇几乎每天都来中心,有时参与心理评估,有时指导技能培训,更多时候只是静静地观察。他对每个受助者都了如指掌:
茶艺师老周,真实姓名是周明,曾经在福建开着茶庄,因车祸失忆后流浪到东莞;
年轻女孩小雨,本名赵雨晴,因目睹亲人遇难而选择性失忆;
退伍军人老李,在执行任务时头部受伤,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林倩虽然因孕期不便经常到场,但通过视频会议参与每一次重要决策。她还特意为女性受助者设计了专门的活动区域,并聘请了女性心理医生。
失忆对每个人的打击都是巨大的,在一次项目研讨会上,林倩动情地说,但女性往往还要承受更多的不安和恐惧。我们要给她们特别的安全感。
一个月后,康复中心迎来了第一个重大突破。周明在茶艺表演中,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全名和家乡。通过中心联系当地警方,最终找到了他失散多年的家人。
认亲那天,周明的妻子和女儿早早来到中心。当周明走进会客室时,他的女儿哭着扑进他怀里:爸爸!我们找了你整整三年!
这个感人的场面被工作人员用镜头记录下来。当晚,杨潇在办公室里反复观看这段视频,眼中闪着泪光。
你想到了什么?林倩轻声问,为他递上一杯热茶。
杨潇握住她的手:想到如果当年没有遇见你,我可能永远都找不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