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集团顶层办公室的落地窗外,珠江新城华灯初上,勾勒出现代化都市的天际线。杨潇站在窗前,手中端着一杯早已凉透的咖啡,目光却投向远方老城区那片相对暗淡的星空——萤火虫基金会所在地。
周秘书轻叩门扉,带着一份文件走进来:“杨总,这是基金会本季度的项目报告,比预定时间提前一周提交,数据详实程度令人惊讶。”
杨潇接过文件,指尖拂过封面上那个精致的萤火虫标志,嘴角不自觉扬起:“林倩总是超出预期。”
翻开报告,里面不仅有用精准数据展示的项目成果,还有受助者的真实故事和反馈,甚至包括对失败案例的反思和改进方案。这种坦诚和务实,正是现代公益领域最稀缺的品质。
“基金会最近有什么新动向?”杨潇问,语气中带着难掩的关切。
周秘书微微一笑:“林小姐正在推进‘社区妈妈’计划,帮助单亲母亲在家门口实现灵活就业。今天下午还在城南社区做了试点推广,听说反响很好。”
杨潇看了眼手表,已经晚上八点:“她还在基金会?”
“应该还在。需要我通知司机去接吗?”
“不用,我亲自去。”杨潇拿起外套,突然想起什么,“等等,先去一趟‘陈记粥铺’,买些夜宵带去。”
一小时后,杨潇提着还冒着热气的粥品,轻车熟路地走进萤火虫基金会办公室。与杨氏总部的奢华不同,这里处处透着温馨和实用:墙上贴满了手绘的活动海报,角落里堆着公益活动物资,办公桌上摆放着受助者送的手工礼物。
林倩正和几个同事围在白板前讨论着什么,专注得没有注意到他的到来。杨潇静静站在门口,看着她神采飞扬地讲解项目思路,那种自信和从容,与初识时那个忐忑不安的女孩判若两人。
“所以我们不能只提供技能培训,还要解决妈妈们的后顾之忧。托育服务必须跟上,否则她们根本没法安心学习...”林倩的声音清晰有力,手势自信。
一位年轻同事注意到杨潇,刚要开口,被杨潇用眼神制止。他默默将粥品放在会议桌上,找了个角落坐下,不愿打扰这份专注与热情。
讨论持续了半小时才告一段落。当大家终于注意到杨潇时,顿时一阵慌乱:“杨总!您什么时候来的?”
林倩转过身,眼中闪过惊喜:“你怎么来了?也不说一声。”
杨潇起身,温柔地拂去她肩上的粉笔灰:“来接你下班。先让大家吃点东西吧,我从陈记带了粥。”
办公室里顿时充满欢声笑语。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夜宵,气氛轻松融洽。杨潇自然地融入讨论,听着基金会同事分享工作点滴,不时提出建设性意见。
“杨总,其实我们最近遇到个难题。”项目部小陈鼓起勇气说,“想拓展企业合作,但很多公司对公益合作有顾虑,觉得缺乏商业回报。”
杨潇沉思片刻:“也许可以换种思路。不要单纯寻求捐赠,而是设计共赢方案。比如企业员工志愿者服务、联合品牌推广、甚至将公益项目纳入企业cSR战略。明天我让集团cSR部门来做个分享。”
林倩眼睛一亮:“这个主意好!我们还可以为企业定制公益方案,让员工直接参与,增强体验感和归属感。”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勾勒出一个全新的企业合作模式。同事们惊讶地发现,杨潇的商业思维与林倩的公益理念竟能如此完美互补,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回程的车上,林倩靠在杨潇肩头,略显疲惫但心满意足:“谢谢你今天的建议,帮我们打开了新思路。”
杨潇轻吻她的发顶:“应该我谢谢你。是你让我明白,商业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利润,更在于解决社会问题。”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感慨:“知道吗?今天看你工作的样子,我前所未有地感到骄傲。不是因为你是我的女人,而是因为你是你——一个正在创造真实价值的林倩。”
林倩眼眶微热,握紧他的手:“是因为有你的支持,我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车窗外的流光溢彩映照在两人身上,仿佛为这一刻的默契与理解镀上温暖的光晕。
第二天,杨氏集团与萤火虫基金会的战略合作会议如期举行。令所有人惊讶的是,这次会议由林倩主导,杨潇反而退居二线,只在关键处给予支持。
更让人意外的是,苏晴也出席了会议——不是以杨氏高管的身份,而是作为基金会的特邀顾问。
“我很欣赏萤火虫基金会的运作模式,主动请缨来做志愿者。”会前,苏晴落落大方地向林倩伸出手,“希望我们能成为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同事。”
林倩欣然接受:“求之不得。你的专业经验正是我们需要的。”
会议上,林倩详细介绍了基金会的理念和成果,苏晴则从商业角度提出精妙建议,杨潇则在两者之间搭建桥梁,将公益理想转化为可执行的商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