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我在东莞捡个老婆 > 第9章 微光成炬:公益力量重塑企业形象

第9章 微光成炬:公益力量重塑企业形象(1 / 2)

东莞国际会议中心灯火通明,一年一度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峰会”正在这里举行。台下坐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学者和媒体代表,台上,林倩正作为萤火虫基金会的代表进行主题演讲。

这是她第一次站在如此重要的场合,面对如此多的重要人物。聚光灯下,她穿着一身简洁的深蓝色套装,妆容精致而不失端庄,与一年前那个在夜场工作的女孩判若两人。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给基金会取名‘萤火虫’。”林倩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清晰而坚定,“因为萤火虫的光虽然微弱,但无数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就能照亮黑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只萤火虫,用微光温暖他人,照亮社会。”

她身后的大屏幕上播放着基金会项目的纪实影像:夜场工作者转型成功的故事、失足妇女重获新生的笑脸、贫困家庭孩子获得教育机会的喜悦...每一张图片,每一个故事,都是对近期那些负面报道最有力的回击。

演讲结束后,掌声雷动。许多与会者主动上前与林倩交换联系方式,表达合作意向。一位资深媒体人感慨道:“这是我听过最真实、最动人的cSR分享。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有切实的行动和改变。”

回程的车上,林倩看着窗外飞逝的街景,心中感慨万千。就在几个月前,她还因为那些针对她和杨潇的负面报道而夜不能寐,如今却能够站在全国性的舞台上,用事实和行动为自己正名。

“今天你很棒。”杨潇发来短信,附上一个鲜花的表情。

林倩微笑着回复:“是基金会每个人的功劳。特别是那些勇敢改变自己的姐妹们,她们才是真正的主角。”

确实,萤火虫基金会的成功运作,正在悄然改变舆论对杨氏集团和杨潇的看法。

在基金会办公室的展示墙上,挂着一幅特殊的数据图:一边是赵锐操控的负面舆情曲线,另一边是基金会项目影响力和杨氏集团声誉指数的变化。三条曲线的走势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每当负面舆情升温,基金会就会推出新的项目或取得新的成果,有效对冲了舆论压力。

“这是我们最有力的舆论反击武器。”公关总监在内部会议上展示这份图表时,难掩兴奋,“公众可能不相信华丽的声明,但他们会相信真实的故事和数据。”

最典型的案例是关于“夜场转型计划”的报道。当某网络大V再次发文暗指林倩“背景复杂”时,基金会适时发布了第一期培训学员的近况:阿梅已成为知名美容院的技师组长,月入过万;莉莉开设了自己的网店,生意红火;连最初最犹豫的小雅也考取了会计证,进入一家公司做出纳...

这些真实的故事通过社交媒体传播,获得了数十万点赞和转发。网友们在评论区纷纷留言:

“这才是真正帮助人的公益!”

“无论过去如何,能帮助他人改变命运就是伟大的!”

“黑子们看看吧,行动比谣言更有说服力!”

一家权威媒体甚至做了专题报道,标题意味深长:《用行动说话:萤火虫基金会如何化解舆论危机》。文章详细分析了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和社会价值,最后写道:“当某些人还在利用过去大做文章时,有些人已经在创造未来了。”

这些正面报道不仅提升了基金会的知名度,更间接改善了杨氏集团的公众形象。最新民调显示,杨氏集团的企业声誉指数不降反升,特别是年轻人对集团的好感度显着提高。

“这就是公益的价值所在。”杨潇在董事会上总结道,“它不能直接创造利润,但能创造比利润更珍贵的东西——社会信任和品牌价值。”

更让人欣喜的是林倩自身的转变。曾经的忐忑不安被从容自信取代,曾经的自我怀疑被明确的价值感充盈。

在基金会的日常工作中,她越来越得心应手。无论是项目策划、团队管理还是对外沟通,都展现出令人刮目相看的能力。

一个周一的早晨,林倩主持项目评审会。当项目部提出一个看似完美但脱离实际的项目方案时,她没有直接否定,而是耐心引导:

“这个方案理论很完善,但我们是否考虑过受助者的真实需求?比如这里提到的‘职业规划指导’,对连明天伙食费都没有着落的人来说,是不是太遥远了?”

她分享了自己的见解:“我经历过那种朝不保夕的生活,知道当你在为生存挣扎时,是没有精力思考长远规划的。我们应该先解决最紧迫的问题,再谈发展。”

这番话让团队深受启发,重新调整了项目设计。后来这个名为“生活稳定第一站”的项目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成为基金会的又一个标杆案例。

林倩的成长也体现在对外交往中。一次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洽谈中,对方负责人起初对她的年轻和性别略显轻视。但林倩用扎实的数据、清晰的逻辑和真诚的态度,很快赢得了对方的尊重。

“林女士对基层问题的理解令人印象深刻。”会后,那位负责人对杨潇称赞道,“她提出的解决方案既创新又务实,很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