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我在东莞捡个老婆 > 第7章 扎根土壤:在尘埃中开出希望之花

第7章 扎根土壤:在尘埃中开出希望之花(2 / 2)

“我知道我们的项目可能不够‘专业’,数据不够‘漂亮’。”林倩坦诚地说,“但我们帮助的是每一个具体的人,改变的是每一个具体的生活。如果您有时间,我想带您去见见这些人,听听他们的故事。”

负责人本想礼貌拒绝,但看到林倩眼中的真诚和坚定,鬼使神差地答应了。

一天的走访彻底改变了这位资深公益人的看法。他亲眼看到那些被帮助的人如何重拾尊严和希望,听到那些朴实却真挚的感谢。

回程的车上,他感慨道:“我做了十几年公益,习惯了看报表、评估指标,却忘了公益的初心是什么。谢谢你提醒我,公益不是管理学的延伸,而是人与人的互助。”

第二天,不仅原来的资助恢复了,该基金会还额外增加了一笔资金,用于推广林倩的“社区精准帮扶”模式。

消息传回团队,大家欢呼雀跃。小陈兴奋地抱住林倩:“林姐,你太厉害了!怎么说服那个老古板的?”

林倩微笑:“我没说服他,是那些受助者的故事说服了他。只要我们做的是真正帮助人的事,就一定会获得认可。”

然而,在所有的光环背后,很少有人知道林倩付出的代价。连续数月的高强度工作让她的身体发出了警告。一个周末的早晨,她突然晕倒在家中。

医院检查结果是过度疲劳加上营养不良。杨潇守在病床前,看着她苍白的脸,既心疼又生气:“你就不能稍微慢一点吗?基金会又不是一天建成的。”

林倩虚弱却坚定地握住他的手:“可是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等不起啊。每耽误一天,可能就多一个孩子失学,多一个家庭陷入困境。”

杨潇叹了口气,知道劝不住她:“那至少答应我,好好照顾自己。你不是超人,也需要休息。”

就在这时,病房外传来一阵骚动。杨潇开门一看,惊呆了——走廊上站满了人,有基金会的同事,更多的是受助者代表:那位学会用智能手机的王阿姨,考上电工证的小李,甚至还有几个被课后托管班帮助的孩子和家长。

“听说林姑娘病了,我们来看看。”王阿姨手里捧着一保温桶的鸡汤,“这是我熬了一早上的,补身子最好。”

小李拿着一份特殊的“感谢信”——一本相册,记录着所有被帮助者的笑脸和祝福。

一个害羞的小女孩递上一幅画:画上是林倩和很多人手拉手围成一圈,上方用稚嫩的笔迹写着“林阿姨是我们的萤火虫”。

看着这一切,林倩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滑落。这一刻,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值得了。

出院后,林倩稍微调整了工作节奏,但热情丝毫未减。她开始系统地总结基金会的工作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接地气公益”理论:

“真正的公益不是高高在上地施舍,而是蹲下来倾听;不是盲目地给,而是智慧地助;不是追求漂亮的数据,而是关注真实的改变。”

这套理论通过基金会的公众号发布后,意外地在公益界引起了热烈讨论。许多人开始反思传统公益模式的局限性,探索更加贴近民生的公益新路径。

更让林倩惊喜的是,杨潇将这套理念引入了杨氏集团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中。

“你教会了我,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是写支票那么简单,而是要用企业的资源和智慧,真正解决社会问题。”一天晚餐时,杨潇认真地说,“我决定重组集团的cSR部门,聘请你做顾问,将‘接地气公益’模式推广到更多的社区。”

林倩的眼睛亮了起来:“真的吗?那我们可以帮助更多人了!”

杨潇笑着点头:“不过有个条件——这次你必须学会授权和培养团队,不能事事亲力亲为了。好的理念和方法需要更多人掌握,才能产生更大影响。”

林倩深思片刻,郑重答应:“你说得对。我从明天就开始带徒弟,培养更多的‘萤火虫’。”

窗外,夜幕降临,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林倩站在窗前,望着远方那些亮着灯的窗户,每一盏灯背后都是一个家庭,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悲欢。

她知道自己永远成不了商业精英,无法在董事会挥斥方遒,但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和价值。在这里,她的每一分努力都能直接温暖另一个生命,每一次付出都能让这个世界变得稍微好一点。

这或许就是她的人生使命——不是成为最亮的那盏灯,而是点亮更多的萤火虫,让微光汇聚成星河,照亮那些被遗忘的角落。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