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基金会的办公室位于东莞老城区一栋经过改造的四层小楼里,墙体外立面上绘着巨大的萤火虫壁画,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这里没有杨氏集团总部的奢华与气派,却有一种接地气的温暖与活力。
清晨七点,当大多数白领还在通勤路上时,林倩已经坐在了自己的办公桌前。她的办公室很小,只有十平米左右,陈设简单却温馨:一张旧木桌,一把转椅,一个装满档案的文件柜,墙上挂着手工制作的励志标语和受助者们的合影。
“林姐,这么早?”项目助理小陈探头进来,手里捧着两杯豆浆,“给你带的,还是老规矩,不加糖。”
林倩接过豆浆,温暖透过纸杯传到掌心:“谢谢。今天要去城南社区走访,得提前把材料准备好。”
小陈注意到林倩眼下的淡淡青黑:“又熬夜看案例了?你这样身体会垮的。”
林倩笑笑:“没事,昨晚有个紧急求助案例,一个单亲妈妈带着发烧的孩子被房东赶出来了,帮忙协调到临时住处已经凌晨两点了。”
这就是林倩在基金会工作的日常——没有商业精英的光鲜亮丽,只有切实解决普通人困境的琐碎与艰辛。但她乐在其中,因为这里的每一个挑战都是真实的,每一次帮助都能直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
上午九点,林倩带着团队来到城南社区。这里是东莞最大的老旧小区之一,居住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和低收入家庭。与往常由政府人员或社区干部带领不同,林倩选择直接深入巷弄,与居民面对面交流。
“阿婆,我们是萤火虫基金会的,来看看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林倩蹲在一个正在捡废品的老人面前,语气自然如唠家常。
老人警惕地打量着她,但当看到林倩手上因连日走访而磨出的水泡时,眼神柔和了下来:“你们是真心来帮忙的?上次那些人来,照个相就走了。”
林倩从包里拿出一张清单:“阿婆,我们不是来作秀的。这是基金会现有的帮扶项目,您看看有没有适合的?或者您觉得我们还应该增加什么帮助?”
老人惊讶地接过清单,粗糙的手指划过那些项目名称:“识字班...这个好,我孙子放学没人管,作业都不会做;技能培训...我儿媳想去,但孩子太小脱不开身...”
林倩立即拿出笔记本记下:“您提醒得对,我们应该开设课后托管班,让妈妈们能安心学习。还有,技能培训可以提供免费的临时托婴服务。”
同行的年轻同事小声提醒:“林姐,这可能会增加很多成本...”
林倩头也不抬地记录着:“解决问题的方案总比问题多。我们可以招募社区志愿者,申请政府购买服务,还可以发动企业赞助。关键是先了解真实需求,再想办法解决。”
一上午的走访收获颇丰。林倩和团队收集到了许多书面调研无法获得的真实信息:哪个巷子的路灯坏了很久没人修,哪片区域的出租屋经常断水,哪些家庭的孩子因为户口问题上不了学...
回到办公室,林倩立即召集项目会议。与一般公益组织常见的“由上而下”的项目设计不同,她坚持“由下而上”的工作方式。
“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想象别人需要什么。”她指着白板上密密麻麻的走访笔记,“真实的需求都在民间。比如王阿姨说的,很多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连健康码都不会出示,出门办事非常困难。我们可以开设智能手机培训班,请志愿者来教。”
项目部主管面露难色:“这个方向很好,但可能不容易申请到专项资金...”
林倩眼神坚定:“先做起来再说。我可以自己先上课,请几个志愿者帮忙。等项目有了成效,自然能申请到资金。重要的是先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等完美方案。”
她的这种务实作风很快带来了改变。一周后,基金会的第一个社区智能手机培训班就在城南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开班了。令所有人惊讶的是,来学习的老人们络绎不绝,甚至有些中年人也来听课。
“我送外卖的,要是会用导航App,就能多接几单。”一个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不好意思地说。
林倩立即调整课程内容,增加了实用技能模块。她还发现很多低收入群体没有正式职业资格证书,找工作困难,于是联系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基金会设立了报名点和培训点。
这些看似微小的创新,实际影响却远超预期。三个月后,仅智能手机培训项目就帮助了超过500人,其中72人通过所学技能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或增加了收入。
然而,林倩的工作方式并非没有争议。一些公益界的“专家”质疑她不够专业,项目设计不够“系统化”;有些资助方希望看到更“好看”的数据和报道,而不是这些琐碎的日常帮助。
最艰难的一次,是一个大型基金会突然中断了对“微光计划”的资助,理由是“项目缺乏可量化的成果和影响力评估”。
团队士气低落,大家都觉得几个月的努力付诸东流。林倩却异常平静:“他们不资助,我们就自己想办法。这个项目必须继续,因为它真正帮助的是最需要帮助的人。”
那天晚上,她熬夜准备了一份特殊的项目报告。没有堆砌专业术语和复杂模型,而是讲述了20个受助者的真实故事:王阿姨学会使用微信后,终于能和在外地打工的女儿视频通话了;小李考取电工证后,工资翻了一倍;张奶奶在基金会的帮助下解决了医保报销问题...
第二天,她带着这份报告直接拜访了那位中断资助的基金会负责人。